乔雄梧
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乔雄梧,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西浑源人,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简介
1982年1月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1987年4月至1992年9月公派赴联邦德国留学,学习农药药理学和农药环境化学,1988年12月获哥廷根大学农学工程师资格,1992年9月获吉森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历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农药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测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2016年1月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2016年3月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任职信息
2016年2月,拟任省属事业单位正厅长级职务。
2016年4月,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18年7月,被免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
社会兼职
由于专业方面的造诣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他曾被任命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质谱学会理事、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农药残留分委员会委员,目前,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构成了他业务的核心内容,兼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农药残留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残留化学组组长、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农业专家工作组成员等职。
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微生物学和生物农药研究。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农药残留和农药应用研究,组织开展与农业及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药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及微生物农药开发研究,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中《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法》项目,起草制定了“农产品及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应用指南”、“农产品及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指南”两个文件,成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农药残留分委员会的基础文件;主持国家863项目《新型多功能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微生物杀菌剂BC98-I部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洁丰系列微生物杀菌剂生产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药污染与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研究》等十几项科研任务。
研究成果
主持研制国家863项目微生物杀菌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开发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质量保证比对中,获得了全世界参试69个实验室中排名第5的好成绩。获得国家、省部级奖6项。
开发出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质量保证比对中,获得了全世界参试69个实验室中排名第5的好成绩。历年获农药合理使用方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药残留治理、抗药性治理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山西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农药生物化学和生理学》、《中国食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5篇。
接受采访
“一抹就红”、”一抹就粗”,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没有这么神奇。前面专家介绍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只是在必要时才使用,不是什么蔬菜水果都使用。即便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也是安全的,人吃了不会危害健康。按照我国《农药登记资料规定》,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登记前都需在我国的不同生态区域做2年以上的残留试验。只有试验结果证明,蔬菜水果中的残留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的,才会批准使用。在评价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可以登记、是否可以使用时,确保人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对人的健康安全有风险的产品,都不会批准登记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国家评审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是有保障的,如膨大剂氯吡脲的急性经口半致死量为4918mg/kg,而食盐是3000mg/kg(数值越大越安全),毒性比食盐还低。而且在蔬菜水果中使用量很少,降解非常快,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后3~10天内就可以完全降解,因此,蔬菜水果中就算有残留量,也非常低。以膨大剂氯吡脲为例,一个人一生每天都吃30公斤使用了氯吡脲的西红柿,才有可能对他的健康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评价时,已经设定了100倍以上的安全系数,即使农民在种植中违规、超量使用,也是在安全系数的控制范围内,远远达不到有害剂量。多年来的残留监测结果表明,从未出现过残留超标的现象。
德国留学
1986年,乔雄梧在山西省选派出国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第二年,被派往德国留学。他喜欢运动,特别热衷于打篮球,就在高考前一个星期还在学校操场上奔跑着。但在风光秀丽的莱茵河畔,他却无睱欣赏异域美景,玩儿成了一种奢侈。他很珍惜这次机会,争分夺秒,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留学两年还不到他就获得了哥廷根大学农学工程师资格。同年,他又进入吉森李比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Hummel教授。在那里,乔雄梧研究的阿特拉津残留规律,不但成为Hummel教授所在实验室的教学标准内容,而且对农药残留对地下水影响、休闲耕地农药残留动态、植物农药残留研究等相关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在农药环境行为方面,他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Hummel教授非常喜欢这位黑头发、黄皮肤,品学兼优的中国小伙子。就在乔雄梧经过四年辛勤耕耘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让人们出乎意料的决定——回国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德国的条件再好也是别人的家,是别人创造的。乔雄梧认为凭借中国人的勤奋和智慧在国内也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也可以获得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他要用所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主持研究
2000年以来,他积极参与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先后主持制定了我国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及
风险评估等基础文件,参与我国涉及农药残留的世界贸易组织卫生和植物卫生协议框架下的官方评议工作,先后代表国家出任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副主席和主席,成为一个有183个成员国、覆盖地球99%人口的国际政府间组织的领头人,组织制定食品中农药残留国际标准,协调各成员国相关利益关系,为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声誉和国际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主持会议
2011年4月4日-9日,第43届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年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乔雄梧博士主持了会议。来自57个国家、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9个非政府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会议15个议题的讨论,会议重点审议了百菌清等33种农药在农产品中605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优先制定标准农药名单和由中国提交的三唑磷在水稻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讨论农药在小范围种植作物上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导则、农药残留风险分析原则和农产品分类原则等相关议题。
获得荣誉
1996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表彰优秀回国留学人员,1997年山西省首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8年第三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9年获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称号,2001年山西省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度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行业评价
他潜心于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研究,主持科技支撑项目,起草制定了农产品及食品中农药残留评估有关基础文件,制定国家、部颁标准30多项,疏于交际、耐得寂寞、锲而不舍、注重实效,使得他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农药残留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有多不胜举的身份和职位,但是,他最注重的是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山西大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生导师头衔。这些构成了他学术和技术生命的基本框架特征。由于专业方面的造诣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08:34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任职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