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观始建于
北宋,祀何氏九兄弟。
清朝时前殿称天君殿,内
供奉王天君;后殿称九仙阁,又叫玉皇阁,祀玉皇大帝。阁前龙凤青石柱,为清代名匠杰作。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顶,相传为五代闽国宝皇宫旧址。创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初名“天宁万寿观”,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广孝观”。宋徽宗赵佶下诏在此缕刻道家大藏经,称《政和道藏》。政和五年(1115年)又经扩建,楼阁相望,雄镇一方。后喜雨楼、玉皇阁等先后倒塌。元至正元年(1341年)改今名。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重建。相传清靖南王耿精忠蓄意反清,特将玉皇驾前俯首听命的王灵官像改塑成威严、高傲不恭的形态,从此王天君成为九仙观主神,九仙观亦改称天君殿。大殿坐北朝南,两山风火墙,观内主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并设香亭、玉皇阁、披霞宫、斗姥宫和东轩,殿前左右侧有钟鼓楼。玉皇阁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阁有四根龙凤柱,系移自仓山安澜会馆。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处。钟楼内尚存一口元代铜钟。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观俗称天君殿。位于于山顶东部,为于山现存最大的庙宇。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初建,始名“天宁万寿观”。明代屡加修建。由于明成祖的信仰,观内增塑一王天君(灵官)作护法神。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九仙观时,对清廷不满的靖南王耿精忠亲临施工现场,见到俯首听命的王天君像,勃然大怒,吼道:“谁叫塑成这个样子?马上返工。再有失误,砍掉狗头!”观中道长和工匠都害怕了,各备一份厚礼,向王爷的随从求教。那随从深知耿精忠欲借此抒发他对清廷的不满,以表达他的反抗精神,就如实相告。工匠得到启发,精心构思,认真设计,重新塑出的王灵官像,赤红脸膛,虬须怒张,三目圆睁,金身披甲,举鞭伏魔,威武刚烈,栩栩如生。大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气概。此尊神像塑成,不仅博得耿精忠的重赏,而且深为广大信众赞同。王灵官遂成九仙观主神王天君,九仙观亦被称为天君殿了。1922年此观毁于火灾。重建后改为隆恩殿,专祀王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