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住心,佛教术语,指
奢摩他的修习过程,通过这个九个阶段的训练,就可以进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
一内住者
原文
初中九心。一内住者, 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援内所缘境,《庄严经论》云:[心住内所缘]。
今译
第一住心内住: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能缘心已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时,以正知察觉,将能缘心,从外在所缘予以收摄,恢复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内所缘境,成为内住心;对此,如《庄严经论》说:讲能缘定心,从散乱于其他所缘的种种外在可悦爱境向内收摄其心,令定心继续安住在内所缘境上,就称为【心住内所缘】的内住心。
心相
内住心的心相:顾名思义,由于行者之前,尚未娴熟修习近修定之理,所以刚开始趣入第一住心内住时,其能缘心极难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善所缘,会不由自主地极其多次、又极长时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心如瀑流相续不断的攀援外境,其境相续不断,纷至沓来,令心不能驾驭,甚至,须经极久之后,才能恍然察觉已经散乱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正因为突然不接触外境,又过于散乱,致使有时也会忆念许久未曾忆念的人、事、物等烦恼事相而扰动其心,其实这并不是引发更多的烦恼,而是因为平日内六识大多数散乱于外六尘,所以才暂时不现起某些烦恼事相或者只是现而不知罢了。虽然一开始趣入第一住心内住时,必须收摄内心安住于所决定的所缘上,但实际撒谎能够能缘心唯有少分安住,至于正知正念之力就不用说了,故才有像这样的不得安住于所缘的心相。
二续住者
原文
二续住者,谓初所系心令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如云:【其流令不散】
今译
第二住心续住:是指能缘心由前内住的小住所缘,以此为基础,进而间歇相续安住,不散乱于其他所缘,即能缘心于所缘境,已能有少许的相续专注安住,成为续住心;对此,如《庄严经论》说:安住所缘的续流,已得少许相续安住,能缘心安住所缘不再外散,就称为【其流令不散】的续住心。
心相
顾名思义,续住心是由前已极少住的内住心为所以,而间歇相续生起的少许安住所缘的意思。此时, 分别
寻伺,沉掉(沉没和举掉)等障碍,稍微暂时而转弱,其相续安住所缘的时间,约是计数一串一百零八颗的念珠之久,但是,仍多入于粗粉沉掉的障碍之中,而且已生障碍也不容易快速察觉,只是较前有些少分的相续安住罢了,这是经由内住而间歇住于所缘的续住心相。
要言之,在第一住心内住和第二住心续住是,粗粉举掉的力量极强,次数频繁多现起,而且无力察觉对治。
三安住者
原文
三安住者,谓由忘念向外散时,由知散已,还复安置前所缘境,如云:【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
今译
第三住心安住:是指能缘心忘失了所缘而外散时,便能以正知觉察能缘心已外散于其他所缘,由觉知外散之后,便能将外散攀援之心向内收摄,令能缘心恢复安置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成为安住心,就称为【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的安住心。
心相
顾名思义,在安住心时,其能缘心一生散乱,便能速疾生起正知的觉察力,令能缘心恢复安置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彼时,心相续的逆缘和粗粉寻伺分别,沉掉等障碍疲乏暂息,已较微弱无力,但仍会外散,上有少许粗分沉掉,已渐渐转向于现起中分沉掉之际。显然地,此时,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境的时间较前续住时间更长,外散时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而得安住于所缘的安住心相。
四近住者
原文
四近住者,《修次初编》说,前安住心是知散断除,此近住心是散乱断已,励力令心住前所缘。《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从广大境数摄其心,令性渐细上上而住。如云:【具慧山上转,于内摄其心。】与所说相顺。《声闻地》说:先应念住,不令其心于外散动。谓起念力,令不忘念于外散动。
今译
第四住心近住:关于近住的心相,将援引诸论予以显示,如《修次初篇》说,由于住于第四住心近住前的第三住心的心相,能够速疾生起正知觉察已入于散乱而予断除,故在第四住心近住时,能在励力精进勤勤加功用行,能令缘心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
对此,寂静论师所著《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当生起第四住心近住,能缘心外散于外在的广大所缘境时,便能由正知觉察而勤勤功用,将外散之心数数向内收摄,令能缘心的体性渐渐转入于微细专注,由上而更为增上安住,辗转增上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凡此,即《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以正知的智慧力,令能缘心渐趋增上安住于所缘,就称为如《庄严经论》说:【具慧上上增,于内摄其心】的近住心,凡此所说,皆相顺于如前《修次初篇》《般若波多蜜多教授论》所所之义。
《声闻地论》则说:应先正念而住,令能缘心渐渐相续安住所缘不令能缘心被其他所缘扰动。意即应发起正念之力,令不向外散动,令不忘失于原来的执取的根本所缘,就是近住心。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住于近住心时,其所现起的修定障碍是中分沉掉,即使能缘心外散于广大外境,也能数数收摄其心,也能以正知,正念之力摄持定心,已有力不忘失所缘,令能缘心渐渐向上转入细微专注,知心一处于正定中,这是经内住,续住,安住,而得近住于所缘的近住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三住心安住及第四住心近住时,正知正念之力较强,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之力转增坚固;即使是入于少许沉掉以及现起中分沉掉,也有能力速疾察觉生起对治。
一般而言,初修业者,若能不断串习修止,而能安住于第三住心或第四住心,就难能可贵了,因为当住于安住心或者近住心时,已有一定程度的驾驭能力,一入于散乱,便能立刻觉察对治,令再相续安住于所缘,故说不易获得。
五调伏者
原文
五调伏者,谓由思维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悦,如云:【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声闻地》说,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随一之相,令心散动,先应于彼取其过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
今译
第五住心调伏:因为经由前四住心——特别是第四住心——依次相续安住的缘故,致使能缘心渐渐趋于放缓,而有入于沉没的障碍之誉,因此,彼时即应特别正行思维清静三摩地的胜妙功德义利,而提策心力住于明分,并由提策力而欢喜欣悦于修习三摩地,就是调伏心。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因为由诸前住心的久住易沉的缘故,因此之后,必须由观见、思维清静三摩地的妙胜功德而提策心力,调伏沉没,使令定心获得自在调伏而欣喜修习,就称为【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的调伏心。
同时,《声闻地论》也说,在修止过程中,能缘心会由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及贪、嗔、痴三毒,以及男、女等污染十种行相随一所散乱,令能缘心不得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因此,最初即应以正知思维信解清静三摩地的胜妙功德以及正行思维信解令心向外流散的十种污染相随一的十种污染相随一的过患,以功过对比之上调伏其心,令能缘心不散乱于上述十种污染行相随一,而能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而住于调伏心时,已不再具有粗分、中分沉掉、唯有细分沉掉,能缘心于所缘已具足了长时坚固的明分及长时平稳的住心,不外散于其他所缘;又因为已定解了修习清静胜妙的三摩地,能间接引发诸多殊胜功德和义利,同时已具足了有力遮止令心散乱的寻伺分别、与诸随烦恼的能力,所以欣喜三摩地功德,具有好乐安住于所缘境的策举心相;基于此,能缘心安住执持于所缘的时间,较前四住心更为有力,并能长时依于正知正念,而安住于心一境性的正定之中(但是由于住心稳固以及具足细分的沉掉,所以行者往往也会误以为得止);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而得调伏于所缘的调伏心。
六寂静者
原文
六寂静者,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如云:【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声闻地》说,由欲寻思等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能扰乱心,先应于彼取其过患,于诸寻思及随烦恼不令流散。
今译
第六住心寂静:是指在修止过程中,能以正知观察能缘心染及了于烦恼相应的散乱过失,以及能察觉不欣喜、不好乐修习清静妙胜三摩地的过患,而能于三摩地遮止息灭不喜之心。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由于观察三,散乱等烦恼过患的缘故,便去除了不好乐,信息彼清静胜妙三摩地之心,就称为【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的寂静心。
同时《声闻地》也说,在修止的过程中,由于蒙受了贪欲寻思的恶寻思分别,以及由烦恼所属的贪欲、嗔恚、恶疑、掉悔、昏睡等五盖,以及由其他诸随烦恼而扰乱其心,因此,最初即应以正知思维染及恶寻思分别、五盖障碍及诸障碍烦恼等执取为过患,以及思维好乐欣喜清静胜妙三摩地而提策心力。令能缘心不散乱于贪欲等过患等寻思,五盖以及诸随烦恼等,而能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
凡此。即如《亲友书》说:【嗔掉举忧悔,昏沉贪欲疑,如斯五盖贼,常偷诸善利。】是说嗔恚,举掉,忧悔。昏沉暗沉,贪欲,怀疑等五盖贼,不但常扰乱我们的内心,劫取种种妙善利乐,也障碍成就三学,导致轮回不已,终究不得成就。此中,《瑜伽师地论》中之所以将举掉,忧悔合为一盖,是因为两者必然同俱相应而起;凡夫众生不仅是以此掉悔覆盖其心,令于 正道不能明了,同时障生禅定等善法,不具足堪能性,故名掉悔盖。另外,有关五盖的界限,有说五盖随一只在欲界,唯属欲界地;如果是这样,那么,上二界就遍含没有五盖的随一,则成就初禅没有睡眠,也不睡做梦了?对此尚有待商榷于探讨。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吗、续住、安住、近住、调伏而安住于寂静心时,仍具有细分的沉掉,以及具有极其细微的贪、嗔、痴、慢、疑等诸随烦恼散乱其心;虽然如此,但因能缘心于善所缘,已具足了坚固的专注安住力,故能息灭不好乐三摩地的之心,并且有力对治细分沉掉、暂时有力遮止极其细微的烦恼等行相的现起(但尚无力断除),令能缘心更为坚固相续安住执持于善所缘的寂静相之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而得寂静于所缘的寂静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五住心调伏及第六住心寂静时,唯有细分沉掉, 已具足了坚固的专注安住力,故能息灭不好乐三摩地之心;同时,由深刻观见障碍过患和三摩地功德,故能有力对治细分沉掉以及遮止极其细的烦恼现起,令能缘心坚固的安住于所缘。
七极寂静者
原文
七最极寂静者,谓若生贪心、忧戚、昏沉、睡眠等时,能寂静,如云;【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声闻地》说,由失念故,若起如前所说寻思及随烦恼,随生寻断,能不忍受。
今译
第七住心最极寂静: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若能缘心被贪心等烦恼、心不乐忧苦、染及昏沉,入于睡眠等所扰动时,便能即时无间予以遮灭,近为直接趣入寂静。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由于贪欲心、忧苦、心不乐、昏暗等烦恼一生起时,便可以立即予以息灭断除,令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就称为【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的最寂静心。
同时,如《声闻地论》说;在修止过程中,由于忘失忆念的缘故,如果一生起如前所说的极其细微的贪欲等诸恶寻思分别及诸烦恼,也能依于极为坚固的正知正念之力而立即断除,且不能忍受,愿不愿意受诸烦恼相续蔓延,而令能缘心专注安住于所缘的最极寂静中。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而住于最极寂静心时,因为已曾旧习功用而有力远离沉掉具有极其坚固的正知正念,因此,堪能预知未来将生未生的细分沉掉的障碍;即使是一生起细分沉掉的障碍,也能立刻予以息灭断除,不能忍受诸烦恼相续生起、这也就是说,虽然细分沉掉有欲来之势,但彼一生即能立刻被断除,令能缘心有力坚固相续安住于所缘的最极寂静相之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而得最极寂静于所缘的最极寂静心相。
要言之,虽然安住于第七住心最极寂静,仍未断除细分沉掉的障碍,故仍需依止对治法,但是已能一生起障碍,随即有力断除,已能预知一切将生未生的细分沉掉,即使一生起了细分沉掉, 也能够立即予以遮灭断除,令能缘心极为坚固的相续安住于所缘的最寂静之中。
八专注一境者
原文
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励策,如云:【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运转。】又如《声闻地》云:【由有作行令无间缺,于三摩地相续而住,如是名为专注一趣。】应如是所述而知,第八心名专注一趣,即由此名易了其义。
今译
第八住心专注一趣:是指为令能缘心于所缘境能相续任运俱转,故须刻意以正知守护正定,而正行精勤策励其心,令彼定心无诸障碍相续等持无间而有。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为能如是遮灭沉掉的障碍,乃由前七住心——特别是第七住心最极寂静,而精勤修习一切修定的仪轨或修定之理,即先依前七住心的有功用作意对治行,而后,得以引发具足正念正知摄持的的自然任运而有的第八住心专注一境,并且于彼第二刹那,获得自然任运而转的第九住心——即由具足坚固的正知正念力,令能缘心以造作功用行的任运相续而无间安住于所缘,就称为【次勤律仪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运转】的专注一境。
又如《声闻地》也说:由于依着前七住心——特别是第七住心——的作对治行,辗转令能缘心能相续无间任云专注安住于所缘,于清静胜妙三摩地的续流相续专注而住,如是,即名之为专注一趣。应如述而善为了知。
此外,第八住心之所以名为专注一趣,很明显,是指依于有力坚固的正知正念,而得令定心相续安住——趣于善所缘,已不为任何沉掉所障,由此安立之名,即可易于了之其义。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而住于专注一趣时,已经完全远离了细分沉掉的障碍,且具足了坚固有力、长时稳固的住分,明分,也具足了堪能有力的执持力;不过相对来说,虽然在此分位已无细分沉掉,所以也就不许做对治行,但是仍须刻意精勤修习正知正念守护正定(因为尚未获得任运无功用转的能力),令能缘心相续不断,专注一趣于所缘,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而得专注一趣所缘的专注一境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八住心专注一境时,已远离了细分沉掉,一切沉掉皆无欲来之势,具足了坚固有力而长时的住分,明分以及执持力,但是仍须刻意精勤以正知正念守护正定,令能缘心能相续安住于所缘的专注一境之中。
九平等住者
原文
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说,心平等时当修等舍。《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由修专注一趣,能的自在任运而转。如论云;【从修习而不行。】《声闻地》说名等持。
如云;【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有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今译
第九住心平等舍住:如修次诸篇说:当能缘心已能不做对治行、平等相续等持安住于所缘时,即应修习平等舍住的等舍。
对此,《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乃是由之前修习第八住心,以正知正念摄持的正定而专注一趣,能令定心获得无诸功用的自在任运俱转,故而趣入于第九住心的自然平等等舍住于所缘。凡此,亦如《庄严经论》教说:依于修习第八住心专注一境的不做对治行,而能转趣于第九住心平等舍住的不做对治行,就称为【从修而不行】的平等舍住。
此外,《声闻地论》有说平等舍住,也称为等持清静三摩地的意思,此诸意趣,即如《声闻地论》明说:由于数数遍作修行串习清静三摩地之理,由于多次遍作修习清静三摩地之理作为因缘,所以能引发诸多利益,即能获得无功用行、堪能任运自然而转趣于清静三摩地,由是因缘,令能缘心不必现做加行,不必经由刻意功用,就得以任运无间平等相续等持安住于所缘,令心于三摩地的续流无诸错乱而趣转,所以就成为修习三摩地的等持。
心相
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而安住于等持心时,已获得了欲地摄持最为殊胜的定心,或者已得欲界定最殊胜心;由于依前数数久修之力,已完全断除、尽了沉掉的障碍,已得无功用行,因此,在一座之间,能缘心已能任运相续专注安住等持约四个小时于所缘,而不向外散,不生沉掉,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而得平等舍住住于所缘的等持清静三摩地的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九住心平等舍住时,已完全断尽了沉掉的障碍而得无功用行。虽然当以自主之力不生沉掉,已断沉掉、已无沉掉可生之时,必是第八,第九住心;但是。第八住心仍需刻意依于正知正见守护正定,第九住心则已不必依止任何对治法,在一上座的最初,唯需正念稍加摄持,而后正定皆能任运而转,令此定心能任运相续安住于所缘,平等舍住。
诸经论典依据
此中,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篇》所引,如云:【此奢摩他道,是从般若波罗蜜多等所说。】
此中,上述九住心的修定之理的名言,其法缘是如《修次初篇》所引用而安立,如《修次初篇》说:凡此依止九住心而修习奢摩他之道,原是从《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声闻地》等所宣说。
以上所说,是已诸经较论为依据,略述了依着九住心而依次修止的修习次第以及九住心的心相及其相关作业和界限,应如所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