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可作,
汉语成语,拼音:jiǔ yuán kě zuò,意思是比喻设想已死的人再生。出自《国语·晋语八》。
唐 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若使九原可作,大君得
廊庙之才。”
唐·史嶷·《晋山阴侯史府君神道碑》:茫茫古阡,寂寂
幽陇,时更晋宋,代历陈隋。随武子之谋身,九泉可作;
蔺相如之立事,千载犹生。
宋·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余官宋城,题(睢阳双庙)诗云…又绝句云:渔阳突骑满关东,百战孤城挫贼锋。唐室兴亡系公等,九原可作更谁从!
宋·
陈亮《英豪录序》:盖晋武帝称“安得诸葛亮者而与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盍亦思所以用之。
清 钱谦益《父友竹赠徵仕郎兵科给事中》:“九原可作,斯无愧于
典型。”
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其随武子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国语》卷十四〈晋语八·赵文子称贤随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