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狮子草(Peristrophe japonica (Thunb.) Bremek.)是爵床科观音草属草本植物,高20-50厘米。小枝节上和节间均被柔毛;叶卵状长圆形;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冠粉红色或微紫色,外疏生短柔毛二唇形;蒴果疏生短柔毛,开裂时胎座不弹起;种子有小疣状突起;花期5-9月。九头狮子草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因其花的苞片较多,入秋时单头的枝叶已有许多分支,像狮子的鬃毛,故得此名。
植物学史
九头狮子草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因其花的苞片较多,入秋时单头的枝叶已有许多分支,像狮子的鬃毛,故得此名。
形态特征
草本,高20-50厘米。叶卵状矩圆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钝或急尖。
花序顶生或腋生于上部叶腋,由2-8(10)聚伞花序组成,每个聚伞花序下托以2枚总苞状苞片,一大一小,卵形,几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5-12毫米,顶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平截,全缘,近无毛,羽脉明显,内有1至少数花;
花萼裂片为5,钻形,长约3毫米;花冠粉红色至微紫色,长2.5-3厘米,外疏生短柔毛,为2唇形,下唇为3裂;雄蕊为2,花丝细长,伸出,花药被长硬毛,2室叠生,一上一下,线形纵裂。蒴果长1-1.2厘米,疏生短柔毛,开裂时
胎座不弹起,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种子有小疣状突起。花期5-9月。
生长环境
生路边,草地或林下。路旁、溪边等阴湿处。九头狮子草耐寒耐旱,喜半荫凉爽环境,适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南(伏牛山)、安徽(巢县、款县、黄山、潜山)、江苏(苏州、无锡、常熟虞山)、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天目山、四明山、寿山)、江西(大余云峰山、九江庐山、南丰、瑞金、贵溪、资溪、崇仁、虞南)、福建(崇安、浦城、南平、闽侯)、湖北(利川、长阳、来凤)、广东(怀集、乐昌、乳源、和平、始兴、连平)、广西(凌云、龙胜、三江、全县、桂林)、湖南(永顺、安江、长沙岳麓山、保靖)、重庆(南川)、贵州(毕节、遵义、习水)、云南(红河、文山)。低海拔广布,日本也有。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和分株繁殖。一般用分株繁殖,
南川地区在3~4月间,将母株边根挖起,分成苦干小蔸,每蔸有苗或芽4-5根。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m宽的高畦,按行株距约30厘米,开穴,深10~14厘米,每穴栽1蔸,用土压紧,盖上细土,浇水定根。
栽培技术
苗成活后,施清淡人畜粪水。6-7月中耕和追肥1次。栽种后可收获多年,故每年收获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和追肥等理,以保证来年还能丰收。
主要价值
观赏
其还可作为地被植物配植于林荫地,也可丛植于庭园、建筑物荫蔽处以及溪流水景旁边。
经济
其嫩叶还是制作紫色米饭的食用染料。
药用
据《闽南民间草药》记载:九头狮子草性味“甘、寒”,可“消肿、解毒、散热”。其还含有植物甾醇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药源相关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别名:
接骨草、
土细辛(《植物名实图考》),
万年青、铁焊椒、绿豆肯、王灵仁(《分类草药性》),辣叶青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尖惊药(《贵阳民间药草》),天青菜、金钗草(《闽南民间草药》),项开口、
蛇舌草(《浙江民间草药》),化痰青、
四季青、三面青、菜豆青、铁脚万年青(《四川中药志》),九节篱(《湖南药物志》),咳风尘、晕病药(《贵州草药》),红丝线草、野青仔、肺痨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药性论述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肝定惊;散瘀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肝热目赤;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痛肿疔毒;乳痈;聤耳;瘰疬;痔疮;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研煎液熏洗。
各家论述
《分类草药性》:清火。治咳嗽、气喘,吐血。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惊风。
《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定惊。
《闽南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散热。疗疔疮,乳痈,蛇咬伤,蜈蚣咬伤。
《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化痰。治风热咳嗽痰多。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3,5-吡啶二酢酰胺(3,5-pyridinedi-carboxamide),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和尿囊素(allantoin)。
保护现状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