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虫,是古典名著《
西游记》中的人物,他入赘到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王家里,因此又称为九头驸马。
人物外貌
戴一顶烂银盔,光欺白雪;贯一副兜鍪甲,亮敌秋霜。上罩着锦征袍,真个是彩云笼玉;腰束着犀纹带,果然象花蟒缠金。手执着月牙铲,霞飞电掣;脚穿着猪皮靴,水利波分。远看时一头一面,近睹处四面皆人。前有眼,后有眼,八方通见;左也口,右也口,九口言论。一声吆喝长空振,似鹤飞鸣贯九宸。(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
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
人物经历
九头虫是
万圣龙王的赘婿,随万圣龙王居住在祭赛国东南一百多里外的
乱石山碧波潭,他见祭赛国里金光寺塔顶祥云笼罩,夜放霞光,就伙同龙王趁夜下了一场血雨,污染了金光寺塔,然后将塔顶的舍利子偷走放置在万圣龙宫里。九头虫的妻子
万圣公主又潜入凌霄殿偷走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用以温养舍利子,使得龙宫昼夜都流光溢彩。
祭赛国国王认为是金光寺僧人监守自盗,对他们施以重刑。
唐僧师徒途经祭赛国见僧人都戴着枷锁化缘,询问缘由后,唐僧领
孙悟空去金光寺扫塔还愿,扫至塔顶时发现了九头虫派出来巡查的两个鱼精
奔波儿灞和
灞波儿奔,孙悟空擒住这两个鱼精去见祭赛国国王,告诉国王偷舍利的是九头虫不是金光寺僧人,于是国王就将僧人赦免,孙悟空和
猪八戒前往碧波潭对付九头虫。
孙悟空将鱼精割了耳朵和嘴唇扔到水里,放他们回龙宫通报九头虫交出舍利。九头虫自信武艺超群,出龙宫来到水面上与孙悟空打斗,二人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猪八戒见状,想从九头虫背后偷袭,九头虫虽然眼睛多,看得明白,但抵不住孙悟空和猪八戒联手围攻,于是现出本相腾空飞起,孙、猪二人追击时,不妨九头虫从腰间伸出一个头来,咬住猪八戒,将其擒入龙宫。
万圣龙王见九头虫得胜归来,就摆酒席给其庆功。孙悟空则趁机变成螃蟹潜入龙宫解救了猪八戒。猪八戒让孙悟空先回水面,自己试图偷袭九头虫,但却架不住九头虫与龙王的围攻,急忙逃出龙宫。龙王率兵刚追出水面,就被在岸上等候多时孙悟空一棒打死。
九头虫收得龙王尸首返回龙宫,与龙王家眷办丧。孙悟空在岸上遇到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众人定下计策后,猪八戒下水打死了正给龙王哭丧的儿子,九头虫见状,引龙子龙孙来打杀猪八戒,猪八戒且战且退,将九头虫等引出水面,二郎神等趁机发起围攻,将龙子龙孙全部打死。九头虫现出本相,从腰里伸出一个头来咬二郎神,二郎神放出哮天犬将那个头咬掉。九头虫负痛往东海逃去。孙悟空也不追赶,任其逃生,他变成九头虫的样子下龙宫从万圣公主手里骗来舍利与灵芝,然后将公主打死,只留龙王老婆的性命,带回金光寺(后改为伏龙寺)守塔。
九头虫逃走后下下落不明,有个九头虫滴血,是其遗种。
性格特点
九头虫是表里如一的坏,他不仅外表丑陋不堪,人更是个奸猾的坏家伙,他教唆万圣龙王偷走了祭赛国的镇国之宝舍利,又教唆万圣公主偷走了王母的灵芝草。等到东窗事发、大难临头,他就不顾别人,自己溜之大吉。而万圣龙王本不是坏人,却被他害的家破人亡。可见九头虫根本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人物来源
小说《西游记》里的描述的九头虫形象是“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由此得知,九头虫可以叫作九头鸟,九头鸟第一次在文献记载中出现应该是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里:“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隋朝起,九头鸟被叫作鬼车,被认为是邪恶的,如《白泽图》中记载:“鬼车,昔孔子、子夏所见,故歌之,其头九首”,《隋书·经籍志》有著录的名曰《小说》的书也有记载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在隋朝时,还不见九头鸟究竟如何令人厌恶,只向人们表达出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物的情感。但是,到了唐代人们便在隋朝对九头鸟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赋予了九头鸟令人厌恶的原因,如《酉阳杂俎》:“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魄,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岭表录异》:“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噬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后九头鸟的文化记忆便以此为基础开始不断凝聚,在这个凝聚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改造,这主要体现在宋人将唐人确定的与九头鸟相关的死亡扩展为一切的不详。与此同时,唐人陆长源在残存于《夷坚志》中的《辩疑志》里还建构了九头鸟出现的环境:“应洛间,春二三月寒食之际,夜阴微雨,天色晦冥,即有鸟声轧轧然。度于庭下,家人更相惶怖,呼为九头鸟。”梅尧臣《古风》中也详细记述了宋人理解中的九头鸟:“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欧阳修在其《鬼车诗》中便直言:“自从狗噬一头落,断颈至今青血流。”《西游记》中对九头鸟的描绘便是承袭了这样的文化记忆对其进行艺术性地书写,言及九头鸟盗宝时的环境是“夜半子时,下了一场血雨。天明时,家家害怕,户户生悲”,想必这便是对九头鸟“昼盲夜瞭”“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的一种艺术性描绘,而这种艺术性描述在血雨的渲染中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凶恶、九头虫的邪性。在描写到收伏九头虫时,文中写到:“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铩翅,掠到山边; 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而去。”则是“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魄,一首为犬所噬”的高度艺术化表达。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清代残梦道人澹漪子:元恶大憝之九头,反得翱翔远逝,流毒至今,令人不胜遗恨;老龙之祸,皆因九头驸马而起。人但知妻顽子劣,能召破家之衅,而不知东床亦有之,故赘婿不可不慎也。
清代易学家刘一明:纵是污了宝塔,窃取天机自欺欺人,以一盲而引众盲,今于万万中供出一二条,以为证见,余可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