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渔户
封建时代终生船居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上乃至江山港、常山港、衢江、桐江一带的一个特殊群体
“九姓渔户”,亦称“船上九姓人”、“江山船户”等,是封建时代终生船居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上乃至江山港、常山港、衢江、桐江一带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晚清时不确切的资料记载,该群体人数最多时拥有大小船只两千余,人数约八千左右,除陈、钱、林、李、袁、孙、叶、何、许“九姓”之外,尚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鲁、方、张、王、吴等其他一些姓氏,有人猜测可能是“九姓赘婿”。
简史
“九姓渔户”最初以捕鱼、水运为业,由于官府压迫、社会歧视和经济贫困等原因,其中大部分家庭逐渐被迫为娼,人称“江山船妓”,仍操旧业者则被称为“柯鱼佬”。与粤闽“疍户”、浙东“堕民”、金华“小姓”相似,他们艰苦地挣扎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受到不准上岸定居、不准穿长衫和鞋子、不准读书应试、不得与岸上居民通婚等人身限制,甚至连乞丐和“堕民”亦得对他们在岸上的行动任意干涉,因为后者尚以允许居住陆地而自认为比他们还“高贵”一些。在漫长的水际漂泊生涯中,这个境遇悲惨的特殊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语词、规矩、风俗、禁忌、信仰,流风遗韵,延及近世,有人因此称他们为“水上吉普赛人”
建国后,随着阶级压迫和陋俗偏见的彻底铲除,“九姓渔户”已完全融入了社会大家庭,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则成为民俗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在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解的谜团,比如当你试图追溯这一特殊群体的来源时,各种各样的说法会令你有置身于扑朔迷离之中的感觉,很难理清头绪。
南宋遗民说。《建德县志》称,南宋亡国后,一些士大夫因仰慕严陵山水之清丽,遂携族人眷属到此隐居,并以捕鱼为生。他们效法历史上的伯夷、叔齐,不肯舍舟登陆,也不与岸上居民通婚,以此表示不践元土、誓不投降。
内容
徽州土著说
民间传说,“九姓渔户”本为徽州居民。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徐达率义军进攻徽州,他们却协助官军拼死防守,双方苦战三月,伤亡极大。其后义军靠地道战术,终克徽州。元军或被歼,或逃跑,这些世代居住徽州的民众成了替罪羊,被朱元璋贬为除名于“编户”之外的贱民,世代居住水上,不准上岸。因此缘故,“九姓渔户”也从来不拜祀朱元璋为阵亡将士建筑的“五神庙”。有人认为,不管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如何,“九姓渔户”根在徽州的讲法似有其可信性,根据有二:一,徽州方言有许多语词与严州、桐庐一带的方言相同或类似;二,这两个地方的人,包括“九姓渔户”在内,都有用“炒米茶”招待客人的习俗。
陈友谅部属说
《浙江通志稿》称,“九姓渔户”的祖先是陈友谅的水军统领。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被流矢射穿眼额,殁于阵上,其水军将帅及部属被朱元璋贬为贱民,世代舟居,以渔为业。
江山歌伎说
民间传说,明代时,江山富户蓄养歌伎,夸富斗艳。后来此辈破产,生活无着的歌伎只好与父兄们流落水上,借画舫接客,从此沦为贱籍。但有人指出,“江山船伎”与“九姓渔户”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江山船伎”和“九姓船伎”虽然同为江山船上的伎女,但所受待遇不同,县官可以批准江山籍伎女从良,而来自“九姓渔户”的伎女是绝对不许从良的。
桐、严居民说
此说与徽州居民说相似,实际上是从地域角度为“九姓渔户”寻根。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江山船妇曰‘同年嫂’,女曰‘同年妹’,向不解其义,询之舟人,曰:‘凡业此者,皆桐庐、严州人,故名桐严曰同年,字之讹也。”’但也有人指出此说似是而非,盖当地方言“年”与“严”有区别。住在陆上的当地人,即使生活在桐庐、严州交界处,也不互称“桐严(同年)”。还有一说,方言“年”、“验”音同,“同年”应作“同验”,意思是大家同被政府验明身分成了贱民。起初是几个人之间的戏语,后来范围扩大,最后成为全体“九姓”人的日常用语。
亡户舟居说
此说认为,远自唐代起,长江中下游一带就出现了以船为家的特殊人群。大约自南宋以来,由于陆上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一些人遂流落钱塘江上,沦为“水族”,借助水面生态资源,聊以为活,此即“九姓渔户”的最初源头。宋元时代,这些水居之人尚较为自由,后因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逐渐受到普遍的歧视。入明以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明太祖在大力推行户籍政策的同时,既因袭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出于社会稳定、政府赋税的考虑,遂将“九姓渔户”列入另籍,贬为“贱民”,在政治文化上予以极端歧视,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重僵化,他们最终成为内部异常稳定的一类区域人群(赖青寿《九姓渔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主要影响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知,有关“九姓渔户”的文字记载,基本上限于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乘、稗史笔记,而民间传说的起始则不可溯,后起学人的见解,又是推理多于实证,故“九姓渔户”的渊源问题迄今难作定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5:32
目录
概述
简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