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雪霁图
元代黄公望创作纸本墨笔画
《九峰雪霁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画的背景是用淡墨晕染成的天空,为全图笼罩上了一层浓重、苍凉的气氛,十分压抑。描写远处高岭竞立,层岩蜂起,山峰突兀直耸,有的像一把把宝剑直刺云霄,有的粗壮敦实像石柱擎天,有的孤立高耸,如春笋破土,均被皑皑白雪所覆盖。近景中部山峰像一只巨头怪兽,后面蜿蜒起伏的山岭与远山相连,山上一丛枯木凌风披雪,参差错落,岩壑奇特幽深。山周围环绕着一条溪流,用淡墨一抹而过,几间乡村民居房舍依山傍水座落于山坳中,周围丛林茂密。正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
本幅自识:“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钤印: “大痴”、“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其他有“江夏”、“黄楼”、“安仪周书画之章”、“晴云书屋珍藏”、“大玉主人珍玩”、“古香书屋”、“黄氏仲明”、“仪周鉴赏”、“棠村审定”、“蕉林”等钤印。
创作背景
该图系作者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作者有感于春雪大作,而创作了该图。
因钤两印:彦功为班维志,大梁(河南)人,擅诗文。可见此画是画给文人班维志作的;“九峰”,为上海市松江县西北平畴的田野间,散踞着一群小丘邱,其中库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黄公望可能游览过九峰而作此图。从自题识可知,此图作于1349年,黄公望时年81岁高龄。
艺术鉴赏
主题
在这幅画里,作者似乎在有意表现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的一方面是他对那变幻莫测的、粗混的大自然的恐怖和压抑感;另一方面则是他在这种“原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尘世所无的清纯和空灵。经过一天纷飘的大雪,到黄昏时突然停住,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也都在这一刹那间归于沉寂,似乎都被纯洁的大雪覆盖了。然而片刻之后,作者会立刻醒悟到,这诱人的清纯和空灵是会消失的,一切都将重新骚动起来。正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难言的楚痛,使作者倍觉这平静之珍贵。这是自然中难得的寂静,是人生旅程中一个难得的反思机会。
技法
此图采用了“借地为雪”的创作手法,充分运用绢素洁白的质地,用笔勾勒出山石的轮廓,以淡墨晕染山石,显现出了晶莹的雪景。作者为了表现雪景的质感,描绘时很少用皴法,而大量使用烘染的技巧。他用不同的墨色,把山居的起伏和层次能恰当地表现出来。树木房舍用篆籀笔法,圆健而劲挺。此画的笔法精湛凝炼,疏秀清润中充溢着苍茫浑厚的韵味。
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厍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号称“松郡九峰”,佘山为九峰之冠,海拔仅有八十多米,但黄公望却可化平淡为神奇,不能不让人叫绝。画面描绘了山中雪霁的景象,高峰深壑,层峦叠嶂,好像全部被凝固了起来。山溪蜿蜒回转,树木、屋宇都被银装素裹,显得一片寂静。画山全不用皴,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淡墨勾出外轮廓,只是中间的主峰才略加勾皴,笔意苍茫简远。山间小树,以破笔作一簇簇的短线画出树干,以“竹根、花须”收尾。最后全幅的天、水、远山,都用淡墨烘染,充分体现了雪色的妖娆。
名家点评
清代画家张庚《图画精意识》:“是图大痴极经营之作,无平日本色一笔,洵属神化,可直夺右丞、营丘之席。以其纯用空勾,不加点缀,非具绝大神通不能也。”
清代吴升《大观录》:“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采神来气来作也。”
历史传承
《九峰雪霁图》在《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墨缘汇观续录》等书著录。
《九峰雪霁图》曾经清梁清标、安岐、永祥收藏。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年),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曾做过官,被诬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为生。学书法,通音律,善歌曲,最擅山水画。效法董源、巨然,受赵孟頫画风影响,晚年成为名家。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10:22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