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送别》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此诗先描述了诗人于重阳节送别故人时的凄凉情景,再写诗人对故人的送别,最后写诗人对彼此分别后的遐想。全诗格调苍凉,在问语的强调、今明的对比、虚词“且”“暂”“应”的呼应中,一波三折地推出离别之苦。
此诗首句点明登高送别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何处登高”再度设问,实际是将无处登高的凄凉之感强化而托出。故人稀少而总还有知己聚饮,可如今又将送之归去,凄然的设问与凄惋的送别相连,更是悲上加悲。“何处登高”这平实问语,似不干“景语”或“情语”,却将“景语”和“情语”融为一体。接着又由此时此地的感慨推向未来命运的遐思——今日把酒共饮,明朝天各一方,不知飘泊至“何处”,而命运怕只能如断草飞蓬。在全诗“萧瑟”的意境、凄凉的氛围、“菊酒”与“断莲”的比喻象征和特定的民俗背景中,“何处登高”一句无疑之自问,可谓言近而旨远,语平而情深,有着不容忽视的丰富内涵。
全诗抓住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重阳节本是朋友相聚登高山饮菊酒、秋高气爽、开阔胸怀的欢畅节日,但诗人与友人,都因故人稀少、登高无处,节日里反而分别,萧瑟之感愈显浓重。重阳日本应与朋友同饮芳香的菊花酒,共享节日之乐,但今日聚饮芳菊酒,却是为明天作断莲飞,应季节时令的欢会,变成凄苦之情,凄苦之情也更浓重。
清代王尧衢:①蓟庭北地,秋风萧瑟,又且故人稀少,俱属可悲。(首句下)②时逢九日,未知登高何处,正宜共赏佳节,以见我故人之情。今且送君独归,握别之际,何以为情哉!(次句下)③ 即今日同把菊花之杯,恨不能久,不过暂时欢叙耳。(第三句下)④断蓬随风飘扬远去,即使今日把臂为欢,明朝不知飘扬何处矣,复能对此芳菊哉!(末句下)(《
古唐诗合解·卷九》)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仇文农:在这首《九日送别》诗中,作者自伤蓬门冷落,友人稀少。偶有故旧甫到,又要离别,虽是重阳佳节,无处登高送别,顿生离愁。故同饮芳香菊酒,却为时短暂。一个“暂”字包含多少别绪,何况明朝别后,彼此似断梗飘蓬,行踪无定,彼此愁绪可以想见。(《古代四时节日诗精选》)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世祖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始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告,于是拂衣去官,优游山水,流寓黄河南北。晚年任文安郡文安县尉。性格豪放倜傥,慷慨任侠,常击剑悲歌。《全唐诗》录存其绝句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