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红梅
红茶品种
九曲红梅是红茶品种之一,又称“九曲乌龙”,简称“九曲红”,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植株中等大小,树姿直立,分枝密度中等。叶长椭圆形。芽叶黄绿,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71.0克。—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25.6%、儿茶素总量11.3%。抗寒性强,芽叶生育力强。常见的九曲红梅芽叶大多在12毫米左右,外形弯弯绕绕像是鱼钩,以水冲泡,芬芳四溢、茶色鲜亮、叶如红梅。早在1915年,九曲红梅就已经获得了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
植物学史
名称来源
九曲红梅产于中国钱塘江滨,又被称为九曲乌龙,之所以得了“红梅”之称,是因为冲泡之时其汤色鲜红。
历史渊源
九曲红梅源于武夷山区,因为当时闽北浙南一带茶农大量北迁,在下坞山地区落脚,开垦荒地,筹粮种茶,为了谋生计,大量生产了九曲红梅,大幅促进了当地的种植业发展。
据传,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武夷山的居民通过迁徙的方式将九曲红梅带到了浙北灵山附近,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灵山就已经开始生长着九曲红梅,迁徙到此的居民们以种地、栽茶为生。
1876年,九曲红梅首度亮相费城世博会。1915年,获巴拿马赛会金奖。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被列入当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37年到1949年之间,“九曲红梅”茶价下跌,很多茶农为了保证最基本的生存,不再种植茶叶,而是以砍柴为生,很多种植茶园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况。
1949年之后,农民们又开始种植“九曲红梅”,并且茶种质量变得更高,管理制度也变得更加完善,专业的种茶队伍建立完成,借助相关的设备进行茶叶种植,在这一时期,“九曲红梅茶”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九曲红梅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茶量也随之直线上升,物以稀为贵的优势一去不复返,当时每公斤茶叶的价格甚至跌到了10元以下,种植茶叶的经济效益开始不再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进一步提高“九曲红梅茶”的价格,双浦镇对茶叶结构进行了调整,不过红茶产量的下降并没有让茶价上涨,因此很多茶园又开始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而专业的种茶队伍也开始相继解散。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九曲红梅茶”甚至走向湮灭。
21世纪初期,在双浦镇政府的努力下,传统的茶产业得到了现代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九曲红梅茶”的渊源进行了深挖,在当地建立茶村,将“九曲红梅茶”这一产品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有机融合。
2000年,“九曲红梅”顺利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通过举办比赛、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一著名的红茶;2003年,经过大众评审之后,九曲红梅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非遗”“老字号”等头衔让九曲红梅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总之,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之下,茶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助力九曲红梅重回往日辉煌。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植株中等大小,树姿直立,分枝密度中等。叶长椭圆形。芽叶黄绿,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71.0克。—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
品种特征
常见的九曲红梅芽叶大多在12毫米左右,从外观上来看,九曲红梅极为纤细,就像是头发一样,但是整体形态却是弯弯绕绕的,一个勾着一个。即使不用水冲泡,也能够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而在用水冲泡之后,更是香气四溢,色彩鲜亮。作为有名的工夫红茶,不管其生长环境,还是采摘技术、加工技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属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一种产物。
从外形看,通常以条索紧细、匀齐、金毫多、色泽乌润为上;相反,条索粗松,匀齐度差、色泽枯暗的,质量次。但红茶条索粗细和金毫多少,与茶树品种有很大关系。从内质看,香气馥郁的质量佳,其香气浓郁,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香气不纯,有青草香的质量差。滋味以醇厚的为好;滋味苦涩、粗淡的红茶品质次。汤色红艳明亮,边缘带有金黄圈的红茶品质较好;汤色深浊的质量较差。叶底红亮的为好;叶底深暗、多乌条、花青的红茶质量差。外形似工夫红茶,其内质香气要求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桂贺汤味,这是九曲红梅的主要品质特征。
分布范围
九曲红梅产于浙江西湖区周浦乡的湖埠、上堡、大岭、张余、冯家、社井、仁桥、上阳、下阳一带,简称“九曲红”。
生长环境
九曲红梅生长环境为沙质土壤,土地肥沃,四周山峦环抱,林木葱郁,遮蔽风雪,掩映秋阳;地临钱塘江畔,江水蒸腾,山上朝夕云雾缭绕,适宜茶树生长,故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浙江西湖区域土壤肥沃,环境优美,朝晖夕映,云雾缭绕。独特的小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为九曲红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栽培繁殖
繁殖方法
茶树有的直接用种子播种,有的用苗圃培育幼苗,再移植到茶地。苗圃的幼苗,一年即可移植。用种子直接播种的,三年后可采摘,如果移植,则需略微延迟,但移植的茶树生长情况较好。种植时,株距一般为90-120厘米,行距大约为120厘米,每穴种茶五六株。但在有些土质贫瘠的地区,均采取密集种植,长成后外形颇不整齐。
栽培技术
冬季用玉蜀黍杆覆盖茶树的基部,以防冻害及土壤流失。如施肥料,则用菜饼或豆饼,二者均含丰富的氮。木灰也常与氮质肥料合用。一般施肥时期在9月与2月,次数根据土壤性质及茶树的年龄而定。
制造红茶的茶树,被认为不需施肥,只需除草,任其自然生长。制造上等绿茶的茶树,每年在春秋两季施肥两次,全年除草四次。下等茶称为山茶的,除每年除草两次外,不加任何处理,除下的草放在根旁任其腐烂。
中国茶树虽然大多栽种在山坡上,但是除了做成较平坦的床地外,并没有正式的梯田,在中国山地最多的江西省的宁州茶区,已有了现代化的梯田。
中国农民为了避免采摘不便,极少让茶树生长到90厘米以上。苗木长到30厘米后,就进行去梢。其方法是掐去顶端嫩梢,使其中央部终止生长,而向旁边生出侧枝。第一年大约摘梢三四次。
除幼苗摘梢外,处理精细的茶园,即使是已长成的茶丛,仍须每年修剪,修剪时左手握满枝条,右手拿刀向上将枝条切断,使茶丛的高度离地约为2英尺。凡是沿地面生出的枝条,都须除去,多节或歪曲的枝条,也须在离地不到30厘米内切去,侧枝也经常切短,从主干分叉点起大约剩60厘米。短枝则切短至只剩一二眼或芽为止。
采摘从茶树长到三年后开始,但是仍有采摘过早之嫌,这是由于其他作物收成较早的缘故。每年以采摘三次为限,第四次采摘,应当视为季末的清理工作,而不是普通的采叶。第一次采摘称作首春,自4月中旬开始,这个时候,茶叶刚抽出细嫩的叶芽,叶面覆有白色的细毛。首春的采茶量很少,但品质最佳,可制成最上等的茶叶。第二次采摘称为二春,常在农历4月底至5月初进行。此时各枝条均生满叶片,因此采摘量最大。第三次采摘为三春,在二春之后一个月进行,此时茶丛再生枝叶,采得的叶片,用来制造最普通的茶叶。第四次称为秋露,只能采得粗老的叶片。第三、四次所采的叶片只供内销。
红茶、绿茶可由同一株茶树的茶叶制造,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所不同的是制造方法不同,但在中国各产茶区,制茶茶师均只专门生产一种茶叶,在中国,红茶与绿茶的采摘方法也各不相同。采摘绿茶只摘叶而不摘梗,因为梗与叶同时萎凋时必然会影响茶味;但采摘红茶,则用双手同时采摘,连梗采下,因为叶梗可以增进红茶的滋味。
采茶者各备一篮,随摘随放,除小篮外,园中每一分区,各备大篮四个,两个用于小篮盛满时将茶叶投入,另两个则将叶倒出送至炒茶处。
主要价值
冲泡后的九曲红梅茶汤,具有生津解渴、暖心养胃、明目提神、强身健体的功效。
植物文化
关于九曲红梅的由来,在灵山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灵山脚下,住着一对老夫妻,靠栽种茶叶维生。在年近六十时,生了一个儿子,十分疼爱,取名阿龙,意欲望子成龙。阿龙长得眉清目秀、聪明活泼,从小常在溪边玩耍。有一天,他看见两只虾在小溪里争抢一颗闪光的小珠子,觉得好玩,就把珠子捞起来含在嘴里,高兴地向家里跑,一不小心,珠子吞滑到了肚子里了,顿觉浑身痱痒难忍,到家后吵着要洗澡。当小阿龙一进澡盆,便变成了一条小乌龙。顿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乌龙便飞出屋外,腾空而起,跃进溪里,向远处游去。老俩口见儿子变成了乌龙,便哭叫着拼命追赶过去。乌龙囚留 恋父母,不忍离去,游一程便一回头,连游九程几回头。这样,在乌龙游弋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一一条九曲十八湾的溪道,一直通往钱塘江。此后,人们在这条溪边栽种了杨柳,即后来被誉为湖埠十景之一的“龙鳞曲柳”,直到20世纪60年代改地造田“学大寨”时,才被填平成了粮田。灵山因有鸟龙及“九曲鸟龙”的传说而盛名。此后,在灵山一带种的茶树所做的红茶就叫九曲乌龙,又因该红茶香气似梅花香,所以又名九曲红梅。
制作方法
一般来说,要想获得品质上佳的九曲红梅,往往需要在谷雨节气之前进行采摘,此时采摘的九曲红梅质量极高,若等到清明,采摘到的茶叶品质则相对较差。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九曲红梅的形态来进行判断,若一芽二叶初展,则可以判断其适合采摘。采摘完成后,还需经过多道工序,才可以冲泡品尝。九曲红梅的制作工序共4道,分别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萎凋目的:鲜叶在一定条件下,均匀地散失适量的水分,使细胞张力减小,叶质变软,便于揉卷成条,为揉捻创造物理条件。伴随水分的散失,叶细胞逐渐浓缩,酶的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变化,为发酵创造化学条件,并使青草气散失。利用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萎凋机萎凋等,要求萎凋时间在12小时以上。
萎凋程度:以萎凋叶含水量58-64%为适度标准,其中春茶约为58-61%,夏秋茶约为61-64%。其特征是:手握成团,叶茎折而不断,嗅时少青气,叶色暗绿。
揉捻是初制的第二道工序,是形成工夫红茶的重要环节。
揉捻目的: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萎凋叶卷成条,充分破坏叶细胞组织,茶汁溢出,使叶内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接触,借助空气中氧的作用,促进发酵的进行,由于揉出的茶汁凝于叶表,在进行茶叶冲泡时,便于溶于茶汤,提高茶汤浓度。揉捻要求室温保持在20-24度,湿度在85-90%则较为理想。
揉捻程度:投叶量根据揉捻机型号决定,揉捻时间约为60-90分钟,加压按“轻—重—轻”原则,要求成条率达到80%以上。
发酵是初制的第三道工序,发酵在正常萎凋、揉捻的基础上,是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关键,是绿叶红变的主要过程,能增强酶的活化程度,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泽和滋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叶子发酵充分,减少青涩气味,并产生浓郁的香气。发酵过程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发酵要具备的条件为:发酵温度宜25-40℃,相对湿度宜在90%以上。发酵时间春茶宜3-4小时,夏秋茶宜2-3小时。
发酵程度: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花香或果香,叶色呈黄红色或铜红色。
发酵适度:叶色显红色,并发出浓厚的苹果香味,不同原料的色泽也有所不同。1-2级发酵叶,对光透视呈黄色,3-4级呈铜色,叶面及基脉,凝于表面的叶液均是红色。
发酵不足:虽带香气,但香气不纯。冲泡后,汤色欠红,泛青色,味青涩,叶底花青。
发酵过度:香气低闷。冲泡后,汤色红暗而浑浊,滋味平淡,叶底红暗多乌条。
红茶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干称毛火,中间适当摊晾,第二次烘干称足火。毛火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抑制酶的活性,散失叶内水分,中间适当摊晾,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避免外干内湿,但摊放不宜太厚,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对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初烘温度为100-110℃,含水量降至20%左右,结束后应摊凉。足火掌握低温慢烤的原则,断续蒸发水分,发展香气。足烘温度为70-90℃,含水量不高于6%,手握茶能成粉末。
荣誉奖项
九曲红梅茶在1915年获巴拿马世博会大奖,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大奖,1928年获上海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特等奖,1929年获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特等奖。1928年11月1日,在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上,当代茶圣吴觉农作为审查专家在《对于茶叶之审查意见》中这样评价九曲红梅茶:“杭州之红茶,色、香、味亦极优,惜价值太高耳”。2009年“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杭州市西湖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13年杭州市优质红茶评比中,“天香牌”九曲红梅茶获杭州市优质红茶唯一金奖。在2013年至2018年“浙茶杯”浙江优质红茶评比中,“天香牌”九曲红梅茶连续获得金奖,并被授予“浙江名红茶”称号。在2015年世界茶业大会上荣获“金丝路功勋奖”。在2016年举行的杭州G20峰会上,“天香牌”九曲红梅茶作为峰会会议用茶,向G20各国贵宾呈现了杭州红茶的风采。在2016、2017年乌镇举行的第三、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天香牌”九曲红梅茶为大会指定用茶。在2017年北京国际茶业展上获得“特别金奖”和组委会“推介产品奖”。2018年北京“两展一节”上获“特别金奖”,2018年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金奖红茶”。在“2018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茶样征集令”主题活动中,被推荐为“馆藏优质茶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23:5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