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子短促的生命里,有两次进藏经历。1986年暑假,海子第一次来到西藏。那一年,海子22岁,第一次体验了爱情的幻灭。据说当海子在政法大学的课堂上问及学生最喜欢哪位诗人的时候,一位姑娘站起来,勇敢地迎着海子的目光说:我喜欢海子。这次爱情在海子写云的这个秋天终结。然而,这绝不是解读《九月的云》的唯一通道。我判断,海子的生命被自然与宗教的双重神性——西藏皴染过了,秋天的云才以这样的形态展现。
诗歌的主题是衰败与死亡。诗歌的第一节:“九月的云/展开殓布”,用意险要,海子意象冒险的风格集中体现于此。云展开了它自己,收纳了众生的覆灭。诗句关于秋季的精炼概括,使它成为诗歌的主体。海子或许感到,他关于秋云的书写结束了,但有必要给它做一些注释。余下的诗语功能在于注释,诗歌动力即是注释。
海子说,死亡并不必然与阴霾相连。收殓万物的秋天的云是晴朗的,有蓝天的背景,高远明净;海子让它在抒情者那里获得了行为程式的强大映像:“被迫在盘子上,我/刻下诗句和云”;海子直抒胸臆的示爱方式,将九月的云的死亡赋格固定在自己的诗歌骨架上。海子说,在 、。死亡的背后,作为见证者和服务者的云,值得深爱。
“水上有光/河水向前”。这是云的自然映像,是抒情者主观体验的』一延展,是意象的简约情境。它回扣云的存在状态,在环境的丰富和充盈 三竺中,抒情者成为审美场景中的一员,缓冲了强硬的爱的直述。但抒情者 堡终究是“子在川上日”这一抒情结构的子孙,他倏地浮出水面,用诗人 又的言说覆盖了河水对他的覆盖,并用最后的注释取消了九月的云的季节 集对应,将所指的云救赎为能指的。从“爱这美丽的云”到“爱着美丽的云”,诗歌于平缓俭省的文字中容纳紧张的情绪节奏,幻化为深邃的生命真实的一部分。
海子(1964一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安庆人,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