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乐
隋代隋炀帝所著的作品
九部乐》是隋代隋炀帝所著的作品,可称之为《炀帝九部乐》和《隋制九部乐》。“九部乐”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代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灭陈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了持续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于是形成了中外、南北、雅俗、宗教、世俗各种音乐大融合的繁荣景象。
九部乐的溯源
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隋大业中(605~608),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
九部乐的制定
隋炀帝大业五年六月十一日西巡至张掖。六月二十一日在张掖举行盛会,“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大业七年,隋炀帝七部乐之上扩设《九部乐》:
① 清乐——指汉乐,汉代正统音乐。汉族传统音乐。
西凉乐——初称“秦汉伎”隋称“国伎”唐称“西凉伎”吕光帝时盛于张掖酒泉、敦煌、 武威等地。由汉乐和龟兹乐混合之而成!
龟兹乐——西域音乐,
天竺乐——印度音乐,
康国乐————《康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一带,《旧唐书·音乐志》载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娶突厥女子为后“于是龟兹、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
⑥ 疏勒乐——“疏勒”在今新疆喀什葛尔一带。
安国乐——“安国”在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
高丽乐——“高丽”即今朝鲜、韩国。
⑨ 礼毕曲——南朝乐府歌舞音乐。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在九部乐之上,取消了礼毕曲,贞观十六年增高昌乐、燕乐设立十部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统称隋唐总乐。
龟兹乐辨考
古(今)人认为“龟兹乐”,自(汉代)公元二三世纪未期传从西域传到中原。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
根据历史学家向达考证,龟兹琵琶七调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龟兹乐娑陀力(宫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 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01:02
目录
概述
九部乐的溯源
九部乐的制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