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古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即《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第449卷/南阳府山川考/记载的九重堰在邓州西)。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隶属于邓县(今
邓州市)。
1969年1月26日,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盘岗开工。
20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水位上涨,淹没淅川大量土地。1972年12月,邓县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共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由此邓县所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划归淅川县,但邓县保留了渠首两岸100米的管辖权和行政机构管理权。
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为九重乡。
1996年九重乡升格为九重镇归淅川县管辖。
行政区划
2024年九重镇辖25个行政村:大邹庄村,唐王桥村,更生村,夏庄村,桦栎扒村,刘沟村,九重村,薛岗村,王家村,王楼村,张楼村,张河村,太平村,高家村,孙营村,程营村,邹楼村,范岗村,王岗村,曾岗村,刘营村,陶岔村,武店村,张家村,周岗村
境内民族
九重镇居民以汉族人为主,有部分蒙古族、回族,是河南境内少有的蒙古族聚居地。
蒙古族来源: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元镇殿四陀王准备北逃之际,明军封锁雁门关,四陀王无奈慌忙南逃,途经河南濮阳时被明军击溃,四陀王在交战中失踪,其孙为保全性命,遣散兵马渡过黄河,一路逃至镇平县晁陂镇一带,因此地不宜隐蔽,只得向西逃亡,在九重镇落脚并安居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九重镇内蒙古族后裔一直要求恢复自己的民族身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经上级部门考证,九重镇内蒙古族后裔被正式认定为蒙古族。如今,九重境内蒙古族人主要聚居于太平、九重、薛岗、王家四村,常住人口约8600人,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其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已基本一致。
自然资源
九重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南北方多种植物繁衍。九重镇是全国优质软籽石榴生产基地,种植面积上万亩,年产量3.6万吨以上。同时,镇内种植金银花8000亩,红薯2800亩,烟叶2100亩,草莓800亩,猕猴桃600亩,艾草、甜叶菊等中草药材1360亩,丰富的物产资源成为带动九重人民生态致富的“恒业”。
名胜古迹
九重为宋、金古战场所在地,境内现存张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邹楼东汉古冢、明代唐王桥、呈祥寺古迹、禹王庙、成汤寺遗址等名胜古迹,文化积淀丰厚。同时,九重镇高标准打造了贯穿邹庄红色研学点、汤山湿地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大坝、南水北调移民展览馆、京都果园、环库生态廊道、软籽石榴十里生态观光长廊、万亩金银花基地、陶岔风情小镇、渠首·北京小镇、汤山渔村等旅游节点的三条红色研学游、生态产业游、美丽乡村游路线,是研学、度假、疗养的理想去处。
经济发展
近年来,九重镇按照“生态至上、绿色发展”思路,持续优化政策、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配置,推动集镇产业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一产稳中有新,持续巩固烟叶、红薯、林果、中草药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红薯、大棚草莓等高效能产业,高标准打造了仁和康源万亩软籽石榴、唐王桥金银花、大邹庄“四千板块”等生态致富产业;二产扩张升级,打造软籽石榴酒、红薯粉条等渠首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延长农副产业产业链;依托县产业集聚区优势,引进玉典矾业、九龙新能源、龙亘超新材料等6家超亿元企业入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三产融合提质,整合渠首、邹庄村、移民精神等特色资源,打造了红色研学游、生态产业游、美丽乡村游三条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初现成效。
2023年,九重镇税收突破2500万,营商环境优化效果明显,总引资3.08亿元的斗羊城、长盛新材料等4个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投产。
所获荣誉
201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2015年列为河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7年、2019年复核保留“河南省文明村镇”;2018年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019年获得“首届南阳美丽山水乡镇”、“全市十大农业产业强镇”;2020年获河南省首批50个“美丽小镇”。2023年成功创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镇、新一届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大邹庄成功创建3A景区及省级4A康养中心旅游村。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