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攒珠”,是对巢湖北岸村落形态的一个形象描述。
简介
虽然这一规划方法未见正规史籍记载,而是在该地民间口口相传,但从其描述内容与当地移民村落路网、水系、布局相比照看,二者是十分契合的。然而究竟这一布局方式起于何时,源于何地?之前我们不甚了解。长期以来,建筑学界对巢湖北岸传统村落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对该地区民居的研究更是不充分的,甚至可以说有多处空白。和这种情况相对应的是,作为中国移民史的重要一环,社会学领域对江淮移民对这一地区文化历史形成的重大影响颇为重视,且多有研究。但这些研究结论只限于历史学、人口学的范围。可见,从中国传统建筑聚落研究的角度,对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源流进行研究不仅极具建筑学上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对探讨与论证移民史学的观点也具重要借鉴作用。有些问题仅从一方面研究而想得到确切的答案往往是十分吃力的,跨学科的交流,往往事半功倍。因此,研究过程中多学科的交流互证,也为本文的论证提供了很大帮助。
早在一年前,国内一些学术专家对巢湖岸边的古村落就作过专题调研,最终发现出“九龙攒珠”这个村落分布特点。所谓“九龙攒珠”,是指村落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前后相连。巷道中修筑有排水明沟,与民居天井的排水管道连通。在村庄中部、商业街以南,有口略呈半月形的池塘,民居排水通过巷道汇入此塘。如遇到大雨,九条水沟滚滚直入池塘,活像九龙戏水,群众评此为“九龙攒珠”。具体而言,“九龙攒珠”又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平行式。村庄巷道呈平行状排列,平面多呈正方。这种形式应用最广。其二是放射式。以半圆形或扇环状水塘圆心为起点,规划具有放射形态的巷道,单体建筑从水塘往外, 开间越来越大,甚至呈梯形平面。这类古村落的平面最富趣味。其三是剪刀式。这种村落结合了前两种村落的特征,以山门李村为代表。村庄外高内低,村庄建筑围绕池塘形成近似垂直的两个片区,类似剪刀,当地人称此为“裤裆形”村落。当然,如此景致并非在地面能目睹,只有居高临下,或从航拍角度才可以发现。
南京工程学院教师张靖华最先研究和勘察了这些古村落。肥东长临河地区村落多处平原,其分布体现着早期“插草为标”的历史,末尾呈现从一到九的连珠状态。根据当地家谱所载和相关史料,明初的巢湖一带因战乱荒废,明政府从江西等地移民垦荒,巢湖现有村庄75%以上是从当年江西移民者的定居点发展而成的。
古村落今非昔比
日前一天,我们沿着巢湖岸边来到了长临河镇白马村,镇政府同志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古村落的聚集地。
前几天的阴雨连绵让村里的路有些泥泞。在来到白马村之前,古村落在我们心目中的感觉应该是如何的古朴雅致,不过来到实地,站在村头,眼前的景象却多少让我们有些失望:村里确有不少老屋,可大多已经破烂不堪。“大概七八年前,这里的老房子还保存得算完好,可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村民陆续出去务工,房子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有的也就倒塌了。”镇政府同志这样说。
当然,村里也有一些保留较好的老屋。我们穿过了几个巷道,巷道两边的屋门都是侧开,屋内大都是“三间两廊”式布置,天井两侧一般是厨房和行廊,正房三间,正中为厅堂,被木屏风分割成前后两个部分,屏风前放置神龛,供奉祖先。巷道间的排水明沟,适逢前几天下雨,沟内雨水正随着地势高低向下流动——这应该就能体现出“九龙攒珠”的含义了吧!
瓮中捉匪传说
在每个巷道口都有一扇大门,从现存的痕迹来看,原来门上装有铁闸,“这是以前防范土匪的”。村民们告诉我们,每个巷道口以前都有这样一个“总门”,巷道内有许多户村民,遇到土匪打劫,村民便将铁闸关上,整条巷子和房子就会形成闭合的防御系统,这样可以关门打狗,就像是“瓮中捉匪”。“当然,在那个年代,遇到凶恶的土匪,老实善良的村民还是以逃跑为主,除了巷道口这个大门,里面每户村民家中还有许多暗门,也是为了逃生而用。”镇政府同志这样说。
告别白马村,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不断听到有关于各个村里的传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目前长临河一带各个村的命名多为“姓+某字+数字”的形式,如“吴兴一、梅寿二、杨元三、罗胜四、张日五、徐藏六、朱龙七、罗荣八、张日九”等村名,这在国内都较为罕见。原来,它们都是祖先的姓名——也就是用村庄第一代移民者名字命名的。由于移民者在当地落户后,生产受到政府的组织,因此它们的定居点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这个在家谱里也都有记载:在吴兴一村家谱《渤海吴氏家谱》记载着:“第一世迁肥始祖兴一……卜居青阳山。”梅寿二村家谱《合肥南乡梅氏宗谱》中有:“第一世,寿二公……自宛陵迁肥下,居茶壶山下。”都是这一段移民历史的反映。
洪家疃是西黄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貌不惊人。过去提及它,往往都是因为它是张治中的家乡,张治中故居就坐落在这里。但是,一张航拍图,让它从此走出“深闺”。貌不惊人的它是“九龙攒珠”的古村落。我们就一起去它的腹地,一探究竟。
村容貌不惊人
居高远观洪家疃,整个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落与群山相依。走进村子,农家院子三五一组“抱”在一起,围绕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开。村民的房子两侧均有大门,大门一般都有所偏斜。据说,门偏斜源于当地的某些禁忌。偏斜后形成的门厅平面接近梯形。有的老房子门厅地上铺的还是青石。
村中除了有张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以及张治中将军故居,村西南端还现存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在通往洪氏宗祠的路上,还有一口“庄氏井”,该井据说是明代庄氏居住时留下的。这口古井默默地记录了古村落的历史。井圈是白色大理石造的,内壁被绳索磨出10道痕,每道痕都有1~2厘米深。
独特的“九龙攒珠”排水系统,贯穿整个故居房间、院落的底部。记者看到,故居的院落里都有传统徽式天井,而在故居每一进房屋下都有两个排水石孔,一边一个,前屋和后屋的排水石孔通过天井相连,第一进房屋的排水石孔则直接通向村子中间的水塘。
记者很快又发现,张治中故居的房屋一间比一间地基高,这也是整个排水系统能运转的奥秘所在。“一下雨,雨水就顺着房屋下面的排水石孔从高处流下,最后流进村里的水塘。”
但是,为什么叫“九龙攒珠”呢?这跟整个洪家疃村地下类似的排水系统有关。记者站在洪家疃村的最高处,立刻发现整个村子的地形呈一个坡状,水塘是村子最低洼的地方,居民的房子就依照地形而建,越往村子外围房屋的地基就越高,这与张治中故居房屋的逐间增高的方式如出一辙。洪德平告诉记者:“洪家疃村至今仍保留有九条巷子,每个巷子里原先都有人工挖的水渠,一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村子的最高处通过水渠向下流淌,最后也汇集到村中的水塘里。”原来,当地人把九条村巷比做“龙”,雨水比做“龙珠”,雨水通过村巷的水渠汇集到水塘的排水系统就被形象地形容为“九龙攒珠”。
记者在故居旁的村巷里看到,文物修复人员已经在清理一条只有25厘米宽的水渠,挖去表面覆盖的淤泥,水渠里民国时铺设的小砖赫然可见,整整齐齐。
“九龙攒珠”是巢湖北岸中庙镇、黄麓镇一带古村落普遍采用的规划模式,这类村庄均以水塘为中心,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村庄排水系统、道路和居住区。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曾先后对位于巢湖北岸的张家疃、刘家疃、唐家疃、中份塘、洪家疃等古村落进行了普查,这些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都具有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
“九龙攒珠”让村落免于水患
从合肥出发,一直往东行驶,越过鸡笼山不久便来到一个湖边小镇——巢湖黄麓镇。窄窄的水泥街道,街上缓慢行走的人们,无不显示出这个小镇的富足与悠闲。而距离小镇两公里处的张家疃更是如此。
村边的小水塘缓缓流淌,塘边的大树下拴着一头黑色大水牛,水牛吃着草,时不时地“哞哞”叫上两声。水边的人家炊烟袅袅,当家的主妇正就着大锅灶做午饭,新盖的二层小楼外墙都刷上了水泥,穿着红色夹衣、扎着辫子的小姑娘正蹲在门口往外张望,而她的身边,一只小猫正懒懒趴在门坎上晒着太阳。墙角的空地上种满了菊花。
在古村落转了一圈,便能发现张家疃北部结构严整紧凑,自东向西排列着10余条南北走向的巷道,与中部商业街垂直相交。民居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前后相连。村子里的老人说,每条巷道中都修筑有排水明沟,与民居天井的排水管道连通。在村庄中部、商业街以南,有口略呈半月形的池塘,民居排水通过巷道汇入此塘。张氏第21代后人张秉柱说,如果遇到大雨,九条水沟的水滚滚直入池塘,活像九龙戏水,乡亲称这样的景象为“九龙攒珠”,先人设计的这种“九龙攒珠”村落格局,让后人免于内涝水患。
明清民居
历经风雨的老宅、闸门、宗祠
走进村里的老宅区,猛然间,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那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可不就像是几百年前的村落?
村里一座保存了几百年的老宅里住着83岁的杨绍英老人。虽居住于此,但是杨绍英不知道这宅子建造的具体年月,“我妈妈都不知道,我更不了解了。”老人的牙齿已经掉光了,说起话来含糊不清。由于年岁久远,老宅的青石门坎都被踩得溜光,阁楼上的窗棂也破败不堪,已经发黑的窗纸脱离了窗框,随着风发出“簌簌”的响声。
在村子的中间还矗立着一扇闸门,在闸半腰处的青石板上刻着“光绪二十九年春议”以及捐钱修闸村民的名字和银钱树,算起来,这扇闸门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淋,依然屹立在村子的中间,提醒着世人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过往。在闸门旁边带着小孙子游玩的张承泉老人说,当年修筑闸门主要是为了御敌。“清初战乱年代,乡间有很多土匪,为了保护村民,张氏族人一起商议修了这扇闸门。”解放后到现在,匪乱早已消失,而这扇闸门却保存下来了,前些年村里还重新修复了一番,现在的水泥外墙就是那时候刷上去的。
过了闸门,沿着村子里的青石板小道走向张氏宗祠。祠堂房顶的乌瓦被时光打磨得有些发白了,在祠堂木雕的大门上,红漆也有些剥落了。不过,祠堂屋檐下的四根柱子上的八仙过海人物图案,蓝色的衫、黑色的发、粉色的花,即便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八仙的颜色也不曾褪了光彩,表情也依然生动。
战火往事
悠闲小村落也曾经历过战火
73岁的张秉柱曾经是小学语文老师。退休了的他闲不住,就常常跟村里的老人一起聊天,整理出了张氏一族近代大事记。“你看我们好像都是与世隔离的村民,其实我们先人打过土匪、杀过日本鬼子、也配合新四军打过伪军。”
据张秉柱介绍,由于
宋元战争在江淮长期拉锯,巢湖周边的村落人烟稀少。张氏先祖张元一在元末明初为了避战乱从江西移民过来,当时这个地方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无名小村落。到了现在,张氏一族已经在此居住了23代,村落的名字早已改成张家疃。
宋元战争已经太遥远,在动乱的近现代,张家疃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在张氏族谱里,就有关于新四军来此打伪军的记录。1945年,新四军第7师第19旅第56团两个营来此地战斗,“当时我才6岁,家里来了两位新四军战士,和奶奶说了一些话,等新四军走了后,奶奶就告诉大家这几天不要出去。”张秉柱说,那时候他刚刚记事,只听见许多枪声,家里的大人倒是会出去给新四军送吃的。那一场战斗,新四军摧毁伪军碉堡6座,全歼1个连。镇上的文化站站长方大文说,村子里民风甚是淳朴,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会种点菜,但种菜主要是为自家食用,“整个村子古风保护的还算完整,经历千年的时光,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平和性子,依然在这些后代的身上流淌。”
“洪家疃村很讲究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通过‘九龙攒珠’的方式解决了村子雨天水涝的问题,也用这种方式留住了村里的‘财’。”张治中故居的工作人员唐静丽告诉记者,这次张治中故居修整,除了对房体加固,恢复故居内部和周边的“九龙攒珠”排水系统是重要工程。
据介绍,张治中故居修复工程计划到10月份之前结束,预计今年国庆节能向市民开放。未来,市民若在雨天来到张治中故居,就能看到最原始的村庄排水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另外,一直以来,张治中故居一方面受到文物部门的保护,一方面也承担对外陈列展览的功能,故居里曾挂满了照片和张治中个人简介材料,影响了故居的整体形象。文物部门将在张治中故居的南边新盖一间陈列室,作为张治中个人资料陈列用,原故居不再承担陈列功能。
截至目前,巢湖共普查文物点593处,其中复查437处,新发现156处。其中,市级和居巢区复查50处,新发现52处;无为县复查153处,新发现31处;含山县复查21处,新发现47处;和县复查122处,新发现5处;庐江复查91处,新发现21处。
据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钱玉春介绍,在全市新发现的156处文物点中,包括新发现古遗址51处,古墓葬7处,古建筑72处,石窟寺及石刻6处,近现代文物8处。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居巢区的巢湖北岸“九龙攒珠”古村落、柘皋河流域古遗址,无为县的洪巷乡清代宗祠3处和清代石刻群2处,庐江县的矾山老街、金牛山古战场等。
现存格局区
巢湖北岸古村落呈“九龙攒珠”格局
市文物管理所先后对位于巢湖北岸的刘家疃、唐家疃、中份塘、洪家疃等古村落进行了普查,这些古村落始建于明代,都具有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九龙攒珠”是巢湖北岸中庙镇、黄麓镇一带古村落普遍采用的规划模式:以水塘为中心,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村庄排水系统、道路和居住区。
巢湖境内“九龙攒珠”古村落规模较大、格局严整,虽经数百年沧桑,总体格局依然可辨。其中唐家疃、洪家疃等古村落,村中九条巷子正对月牙塘的格局依旧,早期开挖的下水明沟仍在利用。
柘皋河流域古遗址遗存丰富
巢湖的第三次文物普查还结合遥感技术进行考古勘探,市普查队从柘皋河流域遥感卫星图片上发现,柘皋河流域某段有七处不可移动文物疑似点。通过实地勘查,市普查队确认这七处疑似点都是商周遗址,其中晒书墩遗址、月亮地遗址、大方村大陈墩遗址3处为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大方村小城子遗址、梁家冲小城子遗址、河梢刘遗址、大储遗址4处为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这七处商周遗址周围都有河流环绕,有的还有两条河流。遗址面积最小的是2245.8平方米,最大的是18959.8平方米,海拔从5.32米至26.53米不等。遗址上的遗存物都很丰富,采集到的标本有小石刀、陶网坠、平跟鬲足、矮锥状鬲足、器物口沿、印纹硬陶片等。纹饰方面,鬲足有绳纹等,印纹硬陶多为回纹。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黑陶,也有少量泥质灰胎黑衣陶。
苏式建筑新增文化遗产品类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有一些特别的新增品类,如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因此,在此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市普查队始终高度重视对新增文化遗产品类的普查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市普查队近期对黄麓师范学院内的科学馆和礼堂进行了普查。这两幢建筑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具有典型苏式建筑风格,至今没有大修过,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此外,市文物管理所还将于近期对临湖宾馆等市区内的一批苏式建筑进行全面普查并记录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