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棘蛙(学名:Rana jiulongensis),所属动物界,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
皮肤粗糙,全身背面满布大小圆疣和长疣,上有黑刺,拇指有黑色婚刺.体棕褐色,体背两侧各有4个黄色斑点;两眼间背面及四肢有深色横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浙江、
福建等地,多见于山区小溪坑。其生存的海拔下限为8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浙江。
雄蛙体长81.5—109.5mm,充分性成熟雄蛙体长91.0mm左右;雌蛙体长82mm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而略近于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颞褶明显,从眼后角直达肩前方;鼓膜隐蔽;犁骨齿较强,由内鼻孔内侧缘斜向中线延伸而不相遇;舌宽大呈椭圆形,后端缺刻深。
前臂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或接近一半;指端圆略成球状,指略扁其边缘有窄缘膜;指长顺序为3、4、1、2,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指基部关节下瘤发达;原拇指甚发达;掌突3个,内掌突大,椭圆形,外侧2个掌突较小,彼此相距近,不很明显。后肢肥壮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有的个体者近吻端,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或相遇;趾端膨大成明显的球状;趾下关节下瘤发达而突出,成椭圆形;趾间全蹼或近满蹼,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宽而簿,达踱基部;内跗褶明显,其长超过跗部之半;内踱突长椭圆形,无外踱突。
体和四肢背面
皮肤粗糙。头部疣粒较小,在头后部的两眼后角之间有1条横肤褶,其前形成1条横沟;体背面疣粒多而密,其间杂有较大的长形疣粒;无背侧褶;四肢背面疣粒较为稀少;雄蛙前拇指和内侧3指有黑色婚刺;前胸部位满布锥状黑色角质刺,每一黑刺基部均有肉质疣状突起,刺群可向前延伸到咽喉后部,但不分为两团。
该蛙生活于海拔800~l 200 m山区的小型流溪中,溪旁树木茂密。白天成蛙隐伏在流溪水坑内石块下或石缝、石洞里;晚上出来活动,行动十分敏捷,跳跃迅速,当地群众俗称为“靠坑子”或“小跳鱼”。每年5~10月活动频繁,捕食昆虫、小蟹及其他小动物。冬季以单个或几个成蛙蛰伏于流溪水潭内的石块下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