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是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政治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时间是2015年2月。
内容简介
《习近平用典》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
习近平同志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该书分13个篇章,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为编写该书,主创团队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
第一辑从习近平2014年9月前的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最能体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第二辑遴选出148则,两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均长达七八页,涉及数百部文献。为确保每条释义的准确性,出版社社长董伟要求对每则典故都要追根溯源、一一核查。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编辑过程中,共查阅文献162部,其中包括明、清刻本等古籍版本。仅《老子》一书,就查阅了5个版本:除了任继愈版《老子今译》外,还查阅了陈鼓应、蒋丽梅版,饶尚宽版,汤漳平、王朝华版,王弼、楼宇烈版。
最后还剩下一些特别难核实的典故,责编高亮跑到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古籍部等处去查。
作品鉴赏
艺术特色
儒家名言最常提 名人名句看苏轼
《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
论语》11次,《
礼记》6次,《
孟子》4次,《
荀子》3次,《
尚书》、《
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习近平同志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
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这段话是《
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作品思想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后来成为媒体高频词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习近平同志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同志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中国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国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中国人的绚丽篇章。
作品影响
所获荣誉
2016年12月,该书在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创新教材。
作品评价
德国奥利佛图书网创办人奥利佛·埃文斯:《习近平用典》通过广泛阐释典故背景,分析习近平讲话的深刻意义,将历史典故同当代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是一本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书籍。
版本信息
第一辑
2015年2月28日,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从习近平同志2014年9月前的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最能体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
第二辑
201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第二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中国公开发行。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沿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体例,收入习近平同志近年来引用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故148则。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用典》第二辑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版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