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头侧具
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头被小鳞,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浅褐色,具深棕色斑纹。头侧灰白色或具稀疏的棕色点,颊窝下方具1个显著的深棕色粗短坚斑,眼后具1条深棕色斑纹延伸至下颌后缘。体、尾背面浅褐色,背脊左右各具1一2行略呈三角形、镶浅灰色边的深棕色斑,常彼此相并呈犬牙交错的锯齿状斑,或呈一不甚整齐的横斑。腹面灰白色,密布深棕色细点,体后段较前段更密。
体型中等大小,雄性最大体全长865(741+124) mm ,雌性最大体全长889(765+124) mm 。头三角形,吻棱显著,头背除眶上鳞较大外,其余均为小而不规则的粒鳞;颞区鳞片光滑。吻鳞高略大于宽,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不相切,间隔1~4枚小鳞;眶上鳞长形,两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7~12枚,眶上鳞周缘有10~13枚小鳞环绕。鼻鳞大,鼻孔近圆形,开口略朝向外后方;颊鳞2枚,个别1枚;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后鳞3~4枚。上唇鳞7~10枚,以8枚为主,第1枚与鼻鳞分开第2枚高,构成颊窝前缘(颊窝前鳞),与鼻鳞之间有2~5枚小鳞;第3枚最大,第3枚和第4枚位于眼眶正下方,与眶下鳞间隔1行小鳞;颊窝前鳞与鼻鳞间隔2~6枚小鳞,上枚眶前鳞与鼻鳞相隔2枚鳞片(颊鳞)。下唇鳞11~14枚,第1对在颏鳞后彼此相切,前1~3对与前额片相接。背鳞菱形或披针形,行数变化较大,前段(10%腹鳞数位置)23~25行,以25行为主;中段(50%腹鳞数位置处)以25行为主;肛前(最后一枚腹鳞对应处)17行,个别19行;背中央17行起强棱。雄性腹鳞177~191枚,雌性腹鳞170~193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54~66对,雌性尾下鳞44~62对。尾背鳞自8行变为6行发生在第14对尾下鳞,自6行变为4行发生在第35对尾下鳞。身体背面褐色,两侧各有1~2列三角形或不规则、镶灰边的深棕色斑点,左右交错排列呈锯齿状斑,或者相连呈不整齐的横斑。腹面灰白色,后端密布深棕色细点斑;雄性及部分雌性深棕色细点斑可密布整个腹面,仅颈腹无斑。头背浅褐色,具深棕色或浅灰色斑纹;上唇灰白色,或散布棕色点斑,颊窝下方有一显著深棕色粗斑;眼后至口角上方有一较宽的深褐色纵纹,纵纹上缘及吻鳞浅灰色;头腹面灰白色,部分个体下唇鳞散布棕色细点。
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
横断山区。常见于草坡灌从中、乱石中、灌溉渠边阴湿处。曾于小溪边及河边发现幼体。
乡城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与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 外部色斑相近、生境相似。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关系显示,乡城原矛头蝮镶嵌于菜花原矛头蝮种群之中;但进一步的外部形态比较和分析揭示,两者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形态差异。两者是具有明显形态差异的姊妹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