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磨崖碑后》是北宋诗人
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叙游览读碑事,含有世事沧桑之感。中间十六句咏唐代史事,表达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玄宗被幽禁的慨叹和忠臣志士之忧愤,借古讽今之意已曲折显现。最后四句又回到观碑事并记同游者,与起首相呼应。这首诗从章法结构上看颇似古文游记,内容上却又是一篇论史之作,而且寄慨良深。全诗结构奇特,气势回荡,余音不尽。
作品原文
书磨崖碑1后
春风吹船著浯溪2,扶藜3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4,摩挲5石刻鬓成丝。
明皇6不作苞桑计7,颠倒四海8由禄儿9。
九庙10不守乘舆西11,万官已作乌择栖12。
抚军监国13太子事,何乃趣14取大物15为。
事有至难天幸尔16,上皇跼蹐17还京师。
内间张后18色可否,外闲李父19颐指挥20。
南内21凄凉几苟活,高将军22去事尤危。
臣结23舂陵24二三策,臣甫25杜鹃26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27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涷雨28为洗前朝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春风把小船吹到浯溪,我扶杖上岸读那《中兴碑》。
半生中只能见到拓本,如今抚摸石刻却已两鬓白。
玄宗不以天下为重,宠信叛臣,使国家崩溃。
京城陷落,皇帝西奔,百官犹如乌鸦朝着新枝飞。
太子本应代管国事,为何急急忙忙抢皇位?老天保佑平定了叛乱,玄宗还京故战兢兢真狼狈。
肃宗在宫内要看张后的脸色,在宫外要听李辅国的指挥。
玄宗在南内凄凉地苟活,高力士被逐后事情更险危。
元结上策,杜甫赋诗,谁解其中含意深微?
世人只赏元文杜诗文辞美,岂知忠臣刻骨铭心有深悲?
有几个文士随我同游,还有僧人六七位。
对着这石崖苔醉我久久站立,好像要冲洗前朝的悲痛,顷刻间大雨纷飞。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诗人以“幸灾谤国”的罪名从鄂州(今湖北武昌)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年)春天,诗人由鄂州寓所前往,途经祁阳县,泛舟浯溪,亲见《中兴颂》石刻,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在诗中写大题目,要有大议论,有卓识伟见,才能扣人心弦;同时,要有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首诗在这两方面都表现了很高的造诣。诗虽然是题元结的《中兴颂》碑文,但涉及到对唐玄宗、唐肃宗千秋功罪的评价,所以也是一篇史沦。
开头四句“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是全诗引子。“春风吹船著浯溪”一句,横空而来,音调高朗,领起全首。特别是“著”字,表现出春风像是有意吹送着诗人的小舟,将其置于浯溪之上。面对千古江山,历史陈迹涌上心头,这就引起了下文。诗人舍舟登岸,扶着藜杖上山看碑。三四两句作一跌宕,表现了诗人对此碑的向往之情。诗人作此诗时已六十岁,所以说半生以来只看到《中兴颂》的拓本,而此时亲手摸到石刻已是须发苍然了。
从“明皇不作苞桑计”起一直到“世上但赏琼琚词”,都是论唐代的历史。四句一层,层层展开。“明皇”四句是说唐玄宗没有深谋远虑,又宠信安禄山,酿成大祸,遂使社会动荡,天子奔亡,百官降贼。这里用了形象而含蓄的笔致将唐玄宗失德、安史乱起,朝廷危殆的境况勾画出来。下面四句转入对唐肃宗的指责。古来本有太子监国之事,因而诗人认为,唐肃宗不必袭取帝位。他还认为,安史之乱的平息,极为艰难,唐肃宗的成功乃是天幸。而“踞蹐还京师”,则写出了唐玄宗失位后的困境。“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闲李父颐指挥。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这四句叙述了一段历史。据史书记载,唐玄宗自蜀还京,当了太上皇,起初居于兴庆宫,太监李辅国与张太后串通一气,离间他与唐肃宗的关系。上元元年(760年),唐玄宗登长庆楼,与持盈公主闲谈,正值剑南奏事官朝谒,唐玄宗就令公主与如仙媛接待他,事后,李辅国诬奏“南内有异谋”,并假托诏书将唐玄宗移到西内,持盈公主被软禁在玉真观,忠于唐玄宗的高力士等被流放到巫州。这里虽然是叙述历史,但有诗人的褒贬与感情在其中,他对李辅国、张太后这样的奸邪小人深恶痛绝,对唐玄宗这个煊赫一时而晚景凄凉的帝王表示了同情与惋惜,而对唐肃宗的懦弱无能也表示既愤恨又悲悯。“臣结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四句笔锋一转,以元结的《
舂陵行》和杜甫的《
杜鹃行》诗来表现当时政治的腐败与对唐玄宗被幽禁的慨叹。元结作《舂陵行》一诗是为民请命,而杜甫的《杜鹃行》诗则是有感于唐玄宗被幽禁一事而作,对唐玄宗的晚景凄凉表示了同情,所以诗人认为这两首诗代表了当时忠臣节士对政治的意见。然而,人们只把它们当作美妙的诗歌来欣赏,而不究其衷曲。
最后四句又回到诗人的游踪,据黄㽦《山谷先生年谱》记载,当时与诗人同舟游浯溪的有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次日,又有居士蒋大年及僧人守能、志观、德清等来同游,所以说“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诗人泛溪观碑,正值天降大雨。面对着前朝兴亡盛衰的记载,诗人情激如涌,甚至赋予了大自然以强烈的感情:那眼前的暴雨像是要将前朝的悲愤冲洗干净。结句融景物与情感、眼前与历史为一炉,戛然而止,却神完气足。
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章法谨严、层次清晰。诗人很重视长篇诗歌的立意布局,长诗往往有叙、写、议三部分。以这首诗为例,前四句叙游览读碑,用以点明题目;中间一大段夹叙夹议,气势雄峻,波澜开合,跳荡起伏,又能曲折尽意;最后四句写当时情形,记同游的友人。诗中依古文游记的章法,结语寓情于景,气势回荡。另一特点是音调高朗。诗人的诗力戒平庸,他不仅在遣词造句上力求奇拗硬涩,而且在声调上也追求不同凡响。这首诗就是一例,全首一韵到底,既有顿挫,又一气直下。这首诗以高峻激昂的声调配合纵横恣肆的议论,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这样高超的诗艺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名家点评
明·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是论宗语,俯仰感慨,不忍再读。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要遭贬摘,卒于贬所。“
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当时与
秦观并称。有《
山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