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luàn)是
汉字通用规范
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时期
金文。本义是理丝和丝乱,后引申为治理、混乱、叛乱、战争、杂乱、扰乱、昏乱以及任意等含义。
字源演变
乱,最初见于西周金文,像上下两只手持工具理顺乱丝。战国时还存在另一种异体,在左右两侧添加装饰性符号“口”作为异体字,之后便消失。前一种写法到战国时,左侧上方像一只手,中间像一个缠乱丝乱的架子,而后在右侧添加“乙”旁,此后正体一直这种结构,秦代出现一种复古异体,并未成为主流。古隶书异体繁多,有多种写法,但都是在左半部分有所改动,右边的“乙”一直没有变化,发展到楷书后简化,用左边舌和右边表示墙角的乚组合,表示在墙角摇唇鼓舌,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便有了现在的简体字“乱”。
乱是会意字,左侧上面“爪”表示手,下部是“又”也表示手,中部形似理发的工具,还套着一束丝。整体来看就是两只手梳理一堆乱丝,以便于纺织。故理丝是“乱”的本义。理丝的过程引申出“治“、”理”的含义,由于本义是“将乱丝理顺”,其中包含“杂乱”的含义,而后乱就出现了“动乱”、“不安全”等引申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乙部】郎段切
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
说文解字注
不治也。从乙𤔔。乙,治之也。各本作治也。
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文理不可通。今更正。乱本训不治,不治则欲其治,故其字从乙。乙以治之,谓诎者𨔶之也。转注之法。乃训乱为治,如武王曰予有乱十人是也。𠬪部𤔔,不治也。幺子相乱,𠬪治之也。文法正同。亦为後人改窜不可读。郎段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古文:𠧎𠧏𠮗。《唐韵》郎段切。《集韵》《韵会》《正韵》卢玩切。𠀤銮去声。紊也。《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从乙。乙,治之也。《玉篇》:理也。《书·臯陶谟》:乱而敬。孔传:有治而能敬谨。又《盤庚》乱越我家、《梓材》厥乱为民、《洛诰》四方迪乱、乱为四辅、《立政》丕乃俾乱之类,皆训治也。 又不治也。凡事物不理皆曰乱。《尔雅·释训》:梦梦、訰訰、乱也。《书·周官》:制治於未乱。《周礼·地官》:司虣掌宪巿之禁令,禁其斗嚣与其虣乱。
又兵寇也。
又事未定之时。《礼·檀弓》: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注:丧次,男女哭位,未成列也。
又乐之卒章曰乱。《论语》:《关雎》之乱。又古赋末皆有乱,总一赋之终,发其要指也。
又《尔雅·释水》:水正绝流曰乱。注:横流而济之也。《书·禹贡》:乱于河。《诗·大雅》:涉渭为乱。
又《韵补》叶力眷切。音恋。扬雄《交州牧箴》:周公摄胙,白雉自献。昭王陵迟,周室昏乱。
又叶力敬切。夌去声。扬戏《李正方赞》: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字形书法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1.“舌”宽“乚”窄,顶部“舌”低,底部左右旁齐平。
2.“舌”,“千”的横笔在横中线;“口”居左下格,“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
3.“乚”的竖段沿竖中线右方下行右弯钩出。
书法赏析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社会影响
2022年11月21日,“汉语盘点2022”启动仪式上,主办方推荐“乱”等为国际字。
2023年12月7日,“台湾2023代表字大选”票选结果公布,“乱”当选为年度代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