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台
河南省沈丘县境内的景点
乳香台是河南省沈丘县境内的景点。
简介
香台即乳香台,旧称香台关,原是颍、陈二州的界关,“席陈、颍之交会,而当道里适均之地”,居“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乳香台因八景之一的“香台”而得名,后作地名使用。古代这里设“九品”机构巡检司。《明史》志十八:“沈丘,州(陈州,今淮阳)东南。洪武初废。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检司置。”乳香台在弘治十年(1497年)复置沈丘县时由巡检司升格为县治。旧志载:“乳香台去县南二里,旧有巡检司,设县时废”。设县后乳香台作为地名改曰“沈县集”,历时453年。1950年10月县政府北迁槐坊镇,这里建制为镇,即今沈丘县老城镇。“乳香”之台的位置大概在今老城镇南街,泉河在这里形成一回湾,乳香高台位于泉河之滨。旧时老城镇四面环水,汾河、泥河在此交汇为泉河,河湾曲回,水道纵横,河润七里,泽及三族,犹如江南水乡。而沈丘八景就分布于其间。八景之首的“香台夕照”更令人神往,旧志中仅咏“香台夕照”的诗就有三首,其中两首出自知县之手,一首为教谕(掌管一县教育事务的官,职正八品)所赋。此三人之作,应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他们以“百首新词纪土风,风光写尽一年中”的手笔,描述了明、清时香台在斜阳余晖中梦幻般的美景,也折射出“牧童村外留,驱犊下黄昏”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鸟雀啾啾相对语,芳草萋萋竞馨香。阖闾城铺秋草,稚韵清气,鲜绿如洗,飘渺其间,此乃人间胜景也!
来历
乳香台在古时到底是个什么样?志书记载各有不同。新县志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在其台上建广教寺,明成化年间重修。庙梁是乳香木质,每到盛夏伏天渗出乳香,溢香可闻,故名乳香台。解放初期台高约五六米,台上房屋十余间,改作学校。‘文革’中群众在此拉土,现高台已荡然无存。三尊白石佛埋于地下。台中出土有石斧、石凿;陶器有鼎、鬲、罐。鬲属于西周时期;罐有绳纹、方格纹、菱纹,属龙山文化晚期,系河南省永城造律台类型的文化遗存。”按此记载,乳香台是一座佛寺。但这里出现了一个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佛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二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二者相差69年。而乳香台佛寺建于永平七年(64年),按照第一种说法即佛教传入中国62年时这里就建了佛寺,与第二种说法相比,这里的建寺时间要比传入时间早3年,比洛阳白马寺还早4年。如果县志记载无误的话,乳香台佛寺将是中国建造最早的佛教寺院。
旧县志对乳香台的记载则较为零乱:“乳香台在县南二里,旧产乳香,故名。上有香台寺”;“香台夕照,在县南二里。上有香台寺,基址高爽。每遇晴夕,日光清曜,涤人襟怀”。香台寺可能是广教寺延续到明代时的名称。但此处出产乳香一说待考,乳香原产于红海一带的阿拉伯国家,是经营香料的阿拉伯商人在唐宋时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传入内地的。乳香一名“齿叶乳香”,橄榄科,小乔木,树脂凝固后称乳香,即可做汤料亦可入药,莫非乳香树是随佛教自印度同时进入沈丘也未必不可。清乾隆十年(1745年)新任知县冯澎(进士,直隶隆平人)在文中写道:“始余入沈,搜邑乘而读之,考其山岩多不见,惟乳香一台犹为东北二山基址。”意思是说,自他来沈丘上任后,翻阅本地的文史资料,查不到沈丘有山川的记载,只有乳香台是二山的原址。由于沈丘没有山,他就把这里比作了山基。到底是山、是台、是寺,还是这里出产过乳香?从咏《香台夕照》的诗中,“高台”、“古台”、“三台”、“断岸”、“禅房”等,说明这里临河,有台有寺。诗、史对照,高台原是一方佛教净地。
今日老城镇作为乳香台地名的延续,旧时因香台佛寺而得名,又因清代出产泉河鲈鱼,顾家馍、兆丰酒成为朝廷贡品而名扬天下,其境内文物古迹多多,文化底蕴深厚,除八景外,还有烟墩、迷艇湖、汉冢、人祖庙、古松等古迹,这里可谓钟灵毓秀之地。如能重现中国最早的香台佛寺及其夕照美景,岂不为沈丘人一大幸事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乳香台.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6: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