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妈
干妈
乾妈,汉语词语,来自粤语,就是“干妈“的意思,出自《礼记》。
历史背景
以前人丁稀少的家庭,忽然喜获麟儿,当然视如珍宝,尤其是祖父母对于“隔辈人”、或者晚年得子者,那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孩子易长大,他们想尽办法,或寄名寺庙、或出寄认干妈,至于打百家锁、穿百家衣,那更是平常了。
命名
民间命名方法和《礼记》内所记的士大夫命名方法不同。若曾在某位神佛那里求子,后来居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讳为根据给他起名,如“关保”(关帝保佑)、“妈赐”(妈祖所赐)之类。再不然就起个卑微的名字,比如叫小狗子、乞食、番薯、阿毛之类。北方严寒地区有给男孩起个女孩名字的习俗,也是为好养活,许多男孩名叫丫头、叫妞子,还给他穿上一个耳孔,带一个耳环。最普通的就是起个吉祥长寿的名字,如百岁、长寿、小铁儿、拴子、石头之类。还有给小孩算命排八字,看出五行之中缺那一类,就起个闰土、水恩、火木之类的名字。以上这四类命名都与迷信有关。《红楼梦》五十二回有关于名字的迷信:“……麝月道:就是叫名字,从小儿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宝玉)的小名儿各处贴盖,叫万人叫,为的是好养活,连挑水挑粪花子都叫得,何况们?”。
百家锁
祝贺生小孩的礼物最多的是长命锁,这还不算怎么珍贵,最好是给小孩打个“百家锁”戴,借这百家的福寿,小孩一定好养活。北方称为“化百家锁”,方法和僧道化缘一样,由有小儿的人家派个人到大街小巷人家铺户去乞讨,每家只要一文钱,后凑起来打一个锁给孩子戴上。但是有些无赖却借此骗钱,就有人想出向乞丐换钱的方法。江南凑百家锁的办法则不然,要先用白米七粒、红茶七叶用红纸包起来,总共要准备两三百包散给亲友,收回时须各备钱数十文、数百文不等,然后将收集来的钱购银锁,正面镌“百家宝锁”,面镌“长命富贵”,将这百家锁给小孩带上,就可以长寿了。
百家衣
北平习俗还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所谓“百家衣”就是用各色碎布拼制衣服给小儿穿,意思是这样衣服和乞丐的百结鹑衣一样,可以叫小孩像卑微的乞儿似的易长大。安徽还有“吃百家饭”的习俗,家中小孩体弱多病,就用大红袋向外人家讨些粮米,煮饭给他吃,用意和穿“百家衣”一样。
寄名寺庙
小儿生得娇贵或算出他命硬,就要把他送到寺院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拜在主持名下作徒弟,由师父给他起个法名,有的小孩也穿僧衣。有钱人家到庙里给子弟寄名仪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写得很细。但书中吴道官给官哥起名叫吴应元,还送了一套道服、银项圈和一些符索法物,计有“一道三宝位下的黄线索,一道子孙娘娘面前的紫线索,一幅银项圈,刻着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一道朱书辟邪黄绫符,上写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这几样东西是要长期挂在身上的。《红楼梦》里讲到贾宝玉经常戴著项圈、寄名符,可见明清以来儿童在寺院寄名之风是很流行的。
华北地区儿童在寺院寄名,俗称“跳墙和尚”。《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天津北仓镇每年当春夏之时有小儿跳墙之俗,此风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小儿到庙中祷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谓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装束,直至十三岁跳墙还俗之时,方能更换。跳墙事前必择一吉日,买簸箕一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作枚,及期父母带领小儿又向神像焚香祷祝,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后再使小儿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钱四枚,旁观人喊声:赶和尚,小儿便将手中所持之钱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又载吴县奇俗:“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人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得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奉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寿等类,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取回,名曰拔袋。”
南北差异
认干妈、干爹:认义父义母北方叫作“干爹、干妈”,江南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
小孩认义父义母是为了好养活,尤其喜欢认儿女多的人或贫寒的人家的儿女认义父义母,理由是儿女成群的人家,孩子们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贫寒人家的儿童大抵较多,也不娇贵,反而会长大,还有两方家长为了增进两家情感,于是认对方的儿女作义子义女,为的是多一门亲戚来往,至于富翁达官认坤伶、舞女作干女,那是别有居心。各省都有认义父义母的习惯,但是礼节习俗却自不同,现依次分别敍述于下。
北方人认为认干妈、干爹会对干妈、干爹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从不敢要求比较生疏的人收自己小孩作干儿子干女儿,而且认干亲双方要互相送礼,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送礼,作干爹、干妈的也要回礼,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应酬不起。认干亲是喜事,自然要选个吉利日子举行仪式,那天父母要准备酒席,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最重要的是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要配上衣料之类。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个长命锁,还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兜肚等等。有钱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打银碗银筷子,否则就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买木碗,决不用磁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
认干亲的仪式
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三个头,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就算完成。孩子小,特别娇,认干妈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由裤裆里钻出来,意思是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然后干妈给他带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就用干爹干妈所赠的碗筷吃饭,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饭,就和亲生的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借干爹干妈的福气,必可康强长寿的《杭俗遗风》有一段专讲认干儿子干女儿的事。“承寄干儿子干女儿之风,杭州可谓盛行,盖惟恐其不寿,而以出姓为名,其实亦不过以有事为荣也。干爹娘送礼以包袱、肚兜二物为重,其余衣帽鞋袜等。如新嫁女儿,须送各式节景于子女,除夕又送年饭,三年为满。”项,若云取名压帖,此中丰啬不等。其子女送干爹干妈者,备素菜十碗,并糕桃烛面鞋袜鞋膝一切须用物件,随同本生父母前往齐供王母寿星至于每逢各节,一年之内亦 如新嫁女儿,须送各式节景于子女,除夕又送年饭,三年为满。”
杭州和北平这两个地方都是富庶之区,有钱人多,为了儿女,也为了点缀生活,才想出种种办法来找热闹解除寂寞,因此认干儿子,干女儿这类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每带着很浓厚的人情味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20:58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