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长篇纪录片,由
郭柯执导,二十二位“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参与拍摄,也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该片于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剧情简介
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这分布在全国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当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漫长的剪片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她们的人生是有着必然的关联。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
拍摄过程
该片从2014年1月拍到7月,摄制团队30多人,跨越五个省,拍全了22位幸存者。该片在拍摄的2个月以内,导演运用节制的拍摄手法,严格遵守老人作息时间,在不打扰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摄。除此之外,剧组成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为老人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郭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22个“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最终,他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和个人经历,重点选取了4位幸存者,分别是湖北的毛银梅、海南的林爱兰、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爱连。
后期制作
2015年10月,该片就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但由于发行费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众筹。结果,参与众筹总人数32099人,筹得100多万元,解决了影片上院线的问题。在电影片尾也将这32099个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和宣传费用只有400万元,一度陷入资金短缺。制作需要费用300万元,导演郭柯自己借了100万元、有人投资了100万元,还差的100万元是演员张歆艺知道后无偿借给他的。
主创团队
人物列表
人物列表参考资料来源:
职员表
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发行信息
宣传活动
2016年8月14日晚,该片的原版拷贝赠送给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并在馆内循环播放,永久馆藏。
2017年8月10日,导演
郭柯与电影明星资助人
张歆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等共同出席《二十二》在北京的首映活动,分享交流了该片拍摄及上映背后的故事。8月13日,该片在成都举行点映活动。8月14日,导演郭柯到重庆进行电影宣传。8月20日,在北京举办感恩答谢会。
2018年10月8日,“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发微博进行捐款公示,明确写出每个捐款人及出资情况。影片资助人张歆艺、导演郭柯等多方共同决定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导演郭柯兑现此前承诺,捐出个人收益400万。
2022年3月8日,该片发布了一支后记视频“贰”。
发行放映
上映日期
制作发行
发行放映参考资料来源:
突出票房
2017年8月14日上映首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排片从1%升至1.5%,单日票房破300万。上映次日,排片占比4.9%,上座率达30.8%,单日票房突破1200万,两日累计票房突破1500万。单日票房最高纪录破2600万。截至2017年8月18日8:30,《二十二》累计票房达到6664万,已经打破了国内院线纪录片票房纪录,超过此前的最高纪录获得者《我们诞生在中国》(6660万)4万,成为中国记录电影票房冠军。截至2017年8月19日,该片票房突破1亿元。最终票房超过1.5亿,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作品评价
“在纪录片里,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导演的隐忍和克制,非常客观不带任何强烈情绪的记录。该片并不是用所谓的镜头语言、高超特技去讲故事,只是实实在在的记录一段历史,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演员张歆艺 评)
影片的拍摄技巧略显粗糙,但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另有一种引人动容的力量。(新京报 评)
该片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观的镜头,将历史的碎片打捞起来。除了让观众了解慰安妇不幸的遭遇外,影片还通过诸多当事人以及身边人的叙述,让一个个形象更加丰满鲜活。虽说聚焦已经过去数十年的历史事件,影片却突破了用历史资料堆砌的表现手法。以现实的视角,单纯纪录这群幸存老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影片秉持着“拍摄为目标,关爱为目的”的初衷,没有刻意渲染这份磨难,没有通过卖惨来吸引大众目光。而只是客观纪录,让人在平淡中去体会、去感受这份历史记忆的重量。(中国电影报道 评)
用影像记录历史,走进影院拾起沉痛记忆,绝不是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因为唯有从残酷的战争中吸取教训,才能构筑起捍卫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坝。(《人民日报 》 评)
每一帧都是无声的哭诉,每一秒都是那段历史的活证,每一分钟都燃烧着生命的烛光,尽管微弱,但激发起善良对善良者的同情,良知对“受侮辱和受损害的”道义支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