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或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
起因
根据有关规定,码号资源归国家所有。为了在有限资源内提高手机号码的利用率,一般未办理停机保号业务且停机超过 3 个月以上的手机号,或是用户主动注销的手机号,将被运营商回收并再次利用,由此便产生了“二次号”。
“受制于人口基数巨大和号码资源有限,不断释放新号的现实性不强。”前述业内人士解释说,手机号码共11位数,按照号码编号规则,前3位指代不同运营商。“手机号码后8位算起来才1亿个号码,很多人用2—3个号码,平均下来,中国12—15亿个号才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所以不对弃号进行回收利用太不现实,因为号码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限扩大,而回收利用后就相对没那么紧缺了。”
如果将手机号由11位数字升级到12位,数量上或许能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往电话号码也是从4位数逐步升为6位、7位到8位数的。不过,升级号码数的成本显然超出效益。“如此一来,运营商的整个管理系统都要升级,成本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相应整个社会系统如银行系统都要升级,成本扩张至千亿元。”
来源
以中国移动为例,老用户欠费停机或弃用手机号120天后,号码即自动注销,通信运营商会把这个号码闲置6个月,再重新投入自身销售体系之中,让消费者在市面上再次选购。
带来问题
面对“二次放号”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消费者作为享受通信服务的主体,享有知情权,在其办理号码入网协议时,运营商应明确告知号码是否为二次号。另一方面,如何针对二次号完善服务体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户的信息、痕迹,与相关第三方联动解绑各种捆绑账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针对原号主绑定App然后弃用号码的问题,最初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户号码绑定第三方服务的问题,也没有有效机制来管理二者之间的捆绑关系。这种机制的建立显然超出技术范畴,而属于社会治理范围了。
理论上,消费者应在注销号码之后再弃用号码,注销要去通信运营商的线下营业厅,还要解绑手机号码所注册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账户,但是消费者通常采取的做法是直接扔掉手机卡;甚至有些人用手机号注册小额贷款后恶意弃号,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受到惩罚。但运营商没有办法对这类情况进行监管。”他建议,最为可行的办法还是通信运营商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公益组织,建立一个号码查询系统,实现数据互联融通,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查询号码是否还绑定其他应用,再决定是否购买或选择号码。
解决措施
行业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已着手建立数据互通平台,协调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的码号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推出的“二次号查询服务”系统以及部分商业机构建立的二次号付费解绑平台等。
二次号能力是中国移动通过比对手机号码的入网时间和应用的注册时间,以此来判断手机号码是否为“二次号”的产品服务。据中国移动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介绍,二次号能力产品可为用户通过手机号码和注册时间判断,此号码在注册时间之后是否有建立过手机号码过户或者被原机主注销后新机主使用的情况,以此解决一些通过手机号码注册的账号被新手机号用户使用的情况,支持移动、联通和电信手机号码的二次号检测。
争议事件
2024年4月5日,话题“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热议。该话题来源于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科普视频。“徐督督”在视频中表示:“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当手机号不用或者不想用了,去营业厅注销,过一阵运营商会重新将手机号投入市场销售。下一个用你手机号的人,可以用手机验证码登录你的支付宝、微信等各类软件,后果不堪设想。不妨多做一步将相关绑定此手机号的软件统统解绑,以及银行卡预留的手机号也一定要修改,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有时,它是一张莫名其妙账单的来源,有时,它又是泄露个人信息的漏洞;最严重的,这个新手机号可能还会涉及个人金融安全。”
网络上关于对运营商“二次放号”的“吐槽”已经持续多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推出“一证通查”功能。有专家认为,破解“二次号”使用难题固然需要企业和运营商共同携手,但也少不了个人安全意识的提升。
事件评价
手机号作为一种重要社会资源,被注销后由运营商投入“号码池”进行二次或多次销售,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如何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如何切实消除由此带来的各类风险,是一个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解决手机号注销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担子不能只由用户个人扛,风险也不能让他们独自承担。无论运营商还是相关平台等,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发生之前。
此外,“一号通查”服务也值得扩大应用和推广范围。目前这项服务还仅限于一些互联网平台,难以覆盖普通用户日常生活所需,还有很多数据堵点期待打通。对于各平台来说,在解除账号绑定等方面也应展现更多诚意,通过采用更加多样的用户行为鉴权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手机号注销后带来的隐患,不容忽略,解决这个难题慢不得、拖不得。对此,广大用户既要在注销手机号前尽量做到账号绑定应解尽解,相关主体也要主动伸出手、搭把手,出台一些切实管用的办法。(人民日报评)
曾有人统计,11位数的手机号,撇除前3位指代不同的运营商,后8位数算起来也是1亿个号码。即便再算上固定的运营商号,在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号码资源依然捉襟见肘。若把手机号升级到12位数,号数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但成本问题又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只是运营商,现代社会中一切需要用到电话的系统,都需要为这个多出来的一位数买单。这可能又是个天文数字。因此,重复利用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无奈之举。因重复利用而出现各种问题也在所难免。
问题虽令人无奈,但并非无可奈何。既然目前技术尚无法让二次号完全重置,那么尽可能查清二次号的捆绑信息,可否成为二次放号的“出厂设置”?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推出“一号通查”功能,但这项服务目前仍需要用户主动申请查询。从情理上,运营商理应主动提供这项服务。不妨从制度上完善相关规定,倒逼运营商主动核查、主动告知,切实保障用户的知情权。更进一步来讲,运营商还可以通过加强审核、延长冻结时长、加强隐私保护等措施,来降低“二次放号”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固然需要不小的成本,但在社会账面前,运营商责无旁贷。(广州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