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辞官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疏广传》。
成语出处
《汉书·疏广传》:广谓受曰:“吾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逆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遵称驾,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重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成语典故
汉代汉宜帝时期,有两个贤德之人,一个叫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一个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策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数月以后,丙吉当上了御史大夫,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礼恭谨,才思敏捷,善于辞令。一次,宣帝来到太子官,疏受迎送应对,祝酒上寿,一切都彬彬有礼,甚得宣帝欢心。不久,疏受就被封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广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叔侄同为太子师傅,在朝。
一次,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没有危险。’功成身退,那是天经地义之举啊!”我们官居高位,奉禄二千石,可称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时隐退,恐怕有后悔的那一天。我认为,不如叔侄二人相随出关,告老还乡,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吗?”疏受叩头说:“谨听大人教诲。”当天,二人都上书称病。三个月后,皇帝垂问,疏广就说自己病重,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认为他们确实老了,就答应了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黄金五十斤。临行时,许多公卿大夫、朋友、同乡都为他们送行,在长安东廓门外摆下酒宴,送行者的车有几百辆,叔侄二人向众人告别而去。在道旁观看的人都说:“这是两位贤德的大夫啊!”有的人还感动得流下泪来。
成语寓意
贪求的欲望,永不知满足,永不知停止,过度执着于求财、求官、求名、求一切想求之事……所要经受“求不得”之苦,欲火焚烧,内心焦灼。已经犯下的错误,还自以为是的坚持,不知道停止错误的脚步。已经造成的伤害,却不知悔改,还自以为是的否定,不知道承认这伤害的事实。这些不符合道的举止,不符合规律的行为,只有及时的停止,才不会产生更大的危亡,才有继续生存发展的可能。
“知止,可以不殆”,才可以让人生收获平和与安宁。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参考相似结构成语:三五成群、二桃杀三士等用法,一般在句中作谓语。
运用示例
〔二疏〕 唐·吴筠《览古》之三:“二疏返海滨,蒋诩归林园。”
〔二贤〕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洛阳征五隐,东都别二贤。”
〔父子东归〕 宋·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两疏〕 宋·陈师道《上晁主客》:“两疏父子共含香,不独家荣国有光。”
〔疏还〕 明·何景明 《立春日作》:“疏还念知止,庄论持达生。”
〔疏受辞荣〕 唐·李绅《肥河维舟阻冻》之二:“淮阳效里空多病,疏受辞荣岂恋班。”
〔疏受意〕 宋·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东海莫怀疏受意,西风幸免庾公尘。”
〔早退不如疏〕 宋·苏轼《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