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烦恼,教义名数,指“住地烦恼”与“起烦恼”,是佛教术语。
《胜鬘经》等说,“住地烦恼”生一切“起烦恼”。前者有四种,“谓见一切处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略称“四住地”。“四住地”又皆依“无明住地”而起,故《大乘义章》卷五末、《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末等总称“五住地”,并释“住地”谓:“本为末依,名之为住;本能生末,称之为地”,即“五住地”为“烦恼”之本,由此而生的一切烦恼(起烦恼)为“末”。此中“见一切处地”,指所谓“五利烦恼”(即“身”、“边”、“邪”等五类不正确的观念,所谓“五见”),以其“入见道时一处并断”而得名。其余“三爱”住地,分别指爱著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此“五住地”,总以“见”、“爱”、“无明”为体性。又在一切烦恼中,“无明是本”;它构成“三毒”之一,为“十二缘起”之首。《胜鬘经》称其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意谓其虽依生于“如来藏”心,而与其心并不相应,但其力量在诸烦恼中最为强大,故曰:“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于此起烦恼刹那刹那相应。”意谓一切烦恼无不与此“无明住地”相应,而与如来藏不相应。据此,“无明住地”是一切世间的总根源,断灭“无明住地”,就成了断灭一切烦恼、证得涅槃的最高标志。是故又说:“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即此“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最终宣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无明住地”,吉藏《胜鬘经宝窟》卷中末“即指妄想心体”,而此“心体”,《大乘义章》卷三末特指“八识”中的第七识,即“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有八名,第一即名“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末以前“四住地”为“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住地“无明住地”为“所知障,不能发业;若讯言发身语,即此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