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名词。①三阴经中少阴经的代称。②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后阴(肛门)的合称。
解读
1、三阴经中少阴经的代称。《素问·大奇论》:“二阴急,为痫厥。”张景岳注:“二阴,少阴也。……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痫为厥。”
2、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后阴(肛门)的合称。《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二阴。”《素问·五常政大论》:“肾主二阴。”
中医应用
一、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一)手少阴心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二) 足少阴肾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腘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澼,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
二、前后二阴与脏腑经络的病变。
前阴包括外生殖器及排尿器官,又称“下阴”。前阴为肾所司,宗筋所聚,太阳、阳明经所会,阴户通于胞宫并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肝经环绕阴器。后阴即肛门,又称“魄门”。肛门亦为肾所司,又脾主运化,升提内脏,大肠主传导糟粕。前后二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望二阴的病变可以了解相关脏腑经络的病变。
(一)望前阴
1、外阴肿胀: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称为“阴肿”。阴肿而不痒不痛者,可见于水肿病。睾丸肿痛称为疝证,其中阴囊肿大而透明者,称“水疝”;肿大而不透明,不坚硬者,往往是小肠坠入囊中,称为“狐疝”。多由肝郁、受寒、湿热、气虚或久立远行所致。
2、外阴收缩
男性阴囊阴茎,或女性阴户收缩,拘急疼痛,称“阴缩”。多因阳气亏虚,外感阴寒邪气,寒凝肝脉所致。
3、外阴湿疹:男子阴囊,或女子大小阴唇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或有渗液者,称为“肾(阴)囊风”、女阴湿疹。多由肝经湿热下注,风邪外袭所致;若日久皮肤粗糙变厚者,多为阴虚血燥之证。
4、阴户有物突出:女子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形,称“阴挺”。多因产后劳伤,脾气亏虚,升提无力,致胞宫下垂所致。
(二)望后阴
1、肛裂:肛门有裂口疼痛,便时出血者,为“肛裂”。为血热肠燥,大便干燥难排所致。
2、肛痈: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为“肛痈”。多由湿热下注或外感邪毒所致。
3、痔疮:肛内内外周围有物突出,为“痔疮”。为湿热内结,血脉瘀阻所致。其生于肛门齿状线以外者,称“外痔”;生于肛门齿线以内者,称“内痔”;内外皆有者,称“混合痔“。”。
4、肛瘘:肛门周围有瘘管,内通直肠,外流脓水,称“肛瘘”。多因久痔不愈,溃后成瘘,或因肛周痈疡日久,溃后不收敛所致。
5、脱肛:直肠脱出肛门外者,为“脱肛”。轻者便时脱出,便后回缩;重者咳嗽、劳累即出,久不回缩。皆因脾气虚,中气下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