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仙姑
为反对封建婚姻,立志修佛不嫁,阳寿23载时不食,坐化而亡的贞节烈女
于仙姑,又名于更,并不是古代人,是现代人,为反对封建婚姻,立志修佛不嫁,阳寿23载时不食,坐化而亡,被民间称为贞节烈女。村民集资修塔,塔落成于1923年,她俗名于更,被尊奉为仙姑。现在在青岛市李沧区于家下河建有于仙姑塔。
简介
在崂山山下有个于家下河村,有农户于守坊,生有一女,名更。其女“容止庄静,生而好洁,性婉顺”(摘自“于仙姑塔铭”--此塔铭作者为“前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末名家王序,“古不其廪生”书法家王锡极书,“胶澳督办署参议张立珂校阅”,其塔铭内容翔实,非是杜撰。可作为传说的参阅)。
人物生平
一日,其女与众女伴游玩梳洗楼,于泉水中捡得此桃,看起来不过平平常常一颗桃,且由于长时间浸润在水中,桃子的下面已经有些烂。于姑娘用泉水将桃子洗净,让与众姐妹,看到烂桃一颗,大家谁也不吃。最后仙姑自己吃下了。
回来的路上,天降雨。众姐妹纷纷打伞遮雨,唯有于姑娘一人身上干干净净,未曾淋湿,一直到家(据传有神灵为其打伞遮雨)。
自华楼一游归家后,于仙姑不再吃饭,也很少喝水,终日打坐。缘自梳洗楼之仙桃也。
女大当嫁,渐渐,父母看于姑娘到了成婚的年龄,为其说媒。塔铭是这样记载的:“长为议婚,则私于母曰,儿此生无尘世缘,强之嫁,即速之死矣,父母不听”,婚期日近,“仙姑遂日夜闭目坐,不语亦不食,惟饮清水少许”。
一个大活人,长时间不吃不喝,她父亲急了:哪有血肉之躯不吃喝而不死的,难道是我的德行不够,招致我女儿身上出现邪祟之事吗?
而于姑娘从此“不饮水”,两日后忽然开口对她妹妹说:“父母恩今生难报矣”,说罢跏趺而逝,年仅二十三岁。三天后根据佛教的礼仪为其殓,令乡邻惊奇的是,于姑娘“体软而轻,貌如生”,太不可思议了,“乡邻惊异,呼为仙姑”。大家决定立祀建塔以纪念仙姑和这件事情,可是他的父亲不同意,最后还是建成了。原塔修建于1923年,可见于仙姑应是民国初年仙逝。
此传说,在崂山周围广大地区颇为流传,我小时候就常听母亲讲起。唯版本不同,内容略有出入而已。神奇的传说代代流传,信也?不信也?去看看更有说服力,于家后人今天仍旧繁衍在于家下河村,人丁兴旺。
前几年去凭吊过于仙姑塔,当时周围一片菜地,今天再去,塔已经修葺一新,建了院墙,后面还正在盖纪念堂。最重要的是,欣喜地看到,此塔已于2002年被列为“李沧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纪念碑文中写道,李沧区政府在牵头重修仙姑塔的过程中,得到了乡邻的大力支持。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政府,政府作了一件好事,使得百年文物得以流传后世,不至于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佛教里面有一套看人的标准,看什么人,就是看去世的人:“顶圣眼生天,心窝生人间,饿鬼从腹出,地狱脚底板”,什么意思?就是如果去世的人,全身都凉透了,而头顶即百会穴,犹温,最后才凉,那么此人成佛做祖而去;以此类推,眼睛最后凉,则是升天,下面以此类推。严格地说,于仙姑不属于佛门中人,她的去处也应该属于“眼生天”这里。
现存于仙姑家人老宅,说明于仙姑并非神话人物,但其经历,就很传奇了:比如她与村姑同在河边洗衣,眼见电闪雷鸣大雨将至,村姑们纷纷起身往家赶,唯独于仙姑是局外人,该怎么洗衣裳就怎么洗,有一在雨中往家“冲刺”的邻居喊她,她说:“我淋不着,我的头顶有伞呢”,邻居怎么看也没见到伞。大雨过后,满村人都惊叹于仙姑衣裳竟然没有半点淋湿,而且她还从突发的河水中捞起一颗桃子,这颗桃子就是她吃了之后成神的“仙果”。据说仙姑到了女大当婚的年龄,眉清目秀,所以有不少说亲人纷至沓来,她已预料到将来得道升天,所以说亲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蹊跷事发生,阻断了婚姻之路,当然也就无法婚嫁。但也有人对于仙姑抵抗家长制包办婚姻绝食而逝提异议,因为这在当时实为大逆不道,怎么可能因此立塔?笔者认为另一种说法较为确切,即于仙姑能够做到有益众人的事情,因此受到厚爱,有人说于仙姑老宅的泥土冲水能够去除百疾,于是人们将这处老宅里的锅台、土炕的泥土取走等等,因此“造神”。
于仙姑不仅仅是于家下河的仙姑,传说有一年上海突发大火,于仙姑正在天空云游,见状用其扑扇扇了两下,大火立即被扑灭。传说当初建塔时,用的是极结实的木制围栏、楼梯,就是上海信徒捐赠。文革时期,有人想把仙姑塔推倒,但无从下手,就将木栏拆除,又在塔的西南方开挖,试图最终将仙姑塔推倒,今人意想不到的是仙姑塔极其坚实,根本无法推倒,似验证仙姑的威力。一年仅23岁的民间女子由人变神,并因此立塔,殊为罕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0 23:57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