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萃忠全传》是明代孙高亮创作的白话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又称《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旌功萃忠录》。共十卷四十传。成书于明万历八年(1580)
内容简介
书叙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乃文天祥转世。幼年聪明过人,善于作诗、对联,出语不凡,十岁中秀才。游学姑苏,与徐理、段氏为同学。后到山东为岳丈搬丧,又认识了石亨和石彪叔侄。他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三岁中进士,被授为京监察御史,差往广东招抚儡、僮少数民族。宣德即位,汉王谋逆,于谦扈驾征汉王,大胜。帝贬汉王为庶人,汉王不服,于谦大叱其罪,汉庶人心胆皆颇。又任巡抚山西、河南二省灾荒,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出示劝渝,富豪良善纷纷捐资粟赈饥民。他率领人民防涝、植树、打井洩黄,公断沉冤,兴利除害。二省人民为他建生祠祭祀。正统即位,王振专权。于谦丁父母忧复职,当众斥王振之过。上本奏王振不下,王振矫旨降于谦,仍巡抚二省。因土木之变,帝被俘,朝廷素乱。于谦镇定自若,平息廷乱,奉太后旨请郝王登极,尊正统为上皇,于谦为兵部尚书。敌军乘胜入侵京都,于谦荐石亨为总兵,石亨闭门不肯出战。于谦身先士卒,杀退敌军,受封少保。敌军再次入侵,京师慌乱,徐理力主南迁。谦力阻南迁,稳定民心,打退敌军进攻。他亲临边境查勘地脉,部署抗敌。同时定计捉拿降敌的喜宁;并以“兄弟之情,君臣之义”奏上景泰帝,遣使迎正统帝回朝,居南城宫殿。景泰立太子见济,废原太子为沂玉,见济死。于谦辛劳而病,帝亲采竹沥为药。景泰病危,于谦请复沂王为太子,尚在未定之际,石亨、徐理、曹钦谋复上皇,拿于谦入狱,以迎立外藩罪处斩。石亨专权,皇太后为于谦冤枉而下泪。于冕上疏申冤,成化为之昭雪,封于冕为应天府尹。弘治谥肃愍,建旌功祠,万历帝改“肃愍”为“忠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者孙高亮,字怀石,浙江钱塘人,其祖和于谦是好友,听祖讲于谦事迹十分感动,故用七年时间写下此传。作者大约生活于明万历年间。据该书第四十回(最后一回),“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六日,皇帝遣都御史傅孟春谕祭太傅兵部尚书于谦谧忠肃”来看,此书最后完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或者完成得还要稍晚一些。但是,万历九年(1581)林从吾已为该书作序,比该书写成期早了九年。书还未写完,林从吾便已作序,可见写作过程中曾征求过一些人的意见,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并且作过一些修改。
人物介绍
于谦
于谦早在少年时代即以智慧出众得到布政司范公、巡按张公以及师长、亲朋的赏识和器重。他为官能体恤黎民的疾苦,想方设法为百姓消灾弭难。在巡抚河南、山东二省期间,于谦见饥荒产重,贫民流散,十分痛心。为济万民活命,他把铁赐赚济银两、各府州县无碍钱粮及预备仓粮,悉行赈散。又带头捐献俸资二千五百两,并发动各有司捐献伴资五百金,为蓍粟麦之本。同时发榜劝喻贤良富家巨室自愿捐献或低价粜粮,为此赏旌嘉奖,树碑立传,从死亡线上救出众多灾民。于谦还深入卑田院了解解寡孤独的生活状况,举凡他们所需要的米粟、布匹、医药等都样样想得周到,事事落到实处,并开设社学,教育孤寒子弟。数年“全活万万,教育万万”,致使百姓额手称庆,纷纷编歌谣以颂扬他的功绩。于谦重视预防黄河水患,在任期间不遗余力地组织百姓筑堤、种树、开堑、挖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巡抚江西、广东时,他尽心尽力为民伸冤,将那些邀功妄杀和贪赃枉法之严加惩处。对僮、瑶同胞则格外尊重、体谅,为安定边远、和睦兄弟民族作出可贵贡献。
徐珵
徐珵曾是于谦的同窗好友,也是一介名士。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治水,在治理张湫水患中立了奇功。但他有一套笼络人的办法,且叉善于为个人谋划。国难当头,他贪生怕死,为了保命保乌纱帽,他不顾社秘安危,民族存亡,力主南迁,妄图把明代的一统江山变成南宋那种偏安局面。后因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和当面驳斥,从而恼羞成怒,结下了深仇大恨。且身居要津,他就变得心狠手辣,不顾信义,不念旧情,一直到置于谦于死地而后快。
石亨
石亨仪表堂堂,“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且有“诛千骑”“破万难”之勇威。屡建战功,在巡边大将中的地位仅次于杨洪。当瓦剩族首领也先侵犯京都时,他受到于谦的重用,并以德胜门优兵诱击太功,一跃而为大将军”。后值景泰帝病笃,石亨主谋迎立英宗复位,以首功爵进忠国公。但是,他却醉心于结党营私,沉湎于花天酒地。以至排斥异己冒功受贿,诬陷忠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从骄横跋扈、势焰鼐灼,一直发展到野心勃勃、谋篡帝位。为了扫除篡权的最大障碍,他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小说中,作者依据朝野口碑,把现实的政治风云中的杰出英雄于谦,涂上了神的色彩。于谦不仅是由神托胎投生而来的,而且,在他为民为国建功立业中,无不处处显出他神一般的异彩,有时获得天神暗中佑助,有时则使神怪震慑,他死后又成了神灵。传闻中给血肉之躯的于谦笼罩上神的光环,这是为了充分表现于谦一生的德业精神,同时也寄托着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感慨和怨恨。
艺术特色
《于少保萃忠全传》比较强调以史为据,多参照正史体系和范式来写作,比较强调“信”以达到“雅俗”的目的。因为人物传记小说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物事迹实录,又不能完全出于虚构,《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作者在对史籍和虚构的关系处理上也经过了自觉的思考,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功。
小说在创作上首先体现了对史实的尊重。换言之,作者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来进行创作的。小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的经历都采纳了《明实录》、于冕《先肃愍公行状》等史书以及部分地方志中的相关材料,尤其是于谦领命巡抚河南、山西以后的情节大多有据可查,与史实相差不远,故而小说首先给人以历史真实感。首先来看小说中选取的史实和细节的虚构部分。第一传“蓝古春风鉴超群”中写到兰古春慧眼识于谦,“于公忽然病目,其母与子公分开顶心,挽一丫髻,取其清目之意。僧兰古春见而奇之”,遂用手扪其丫髻而戏之日:“蛇头且喜生龙角。”公即昂面答日:“狗口焉能出象牙。”即采用了虚构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于谦少时的聪颖机智。第六传写于谦巡按江西,平反冤狱也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为董山雪冤一段近2000字的故事写得情节紧凑结构清晰。故事借用了公案小说的表现手法。首先使该事件有了主要人物即平民董山和富豪王江,然后设计了故事的起因,接着浓墨重彩地叙写于谦巧施妙计使王江伏罪、为董山雪冤。判案拔吏和无私突出了于谦的智慧。同时在对真实历史的描写方面也有精彩的段落。第十五传,于谦于国家危急存亡中指挥镇定、安排有当。先是杀宦官王振的爪牙于朝堂之上,后又说服郧王上位,安排边防守卫,谋划定国安邦之计。此时的景泰帝已丝毫没有主见和王者风范,一切都是于谦安排妥当。“于公从五鼓进朝,直至一鼓方出。左右见公袍袖,皆星星碎落”。于是,一个勤勤恳恳,于国家存亡之秋临危受命的宰相形象跃然纸上。但该小说的整体风格还是较为严肃、凝重。过于着眼于史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作品的艺术魅力。长篇累牍地引用使作品显得冗长拖沓,亦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因而限制了该作品的流传广度与深度。
《于少保萃忠全传》还摄取了公案小说、神魔小说的某些写法,例如“于公断冬青树叶案”和“三两银子案”,均与明代流传的公案小说类似。又如“储衍家产案”在同时代的几部公案小说中大都拥有同样的案例,这就不一定依据历史记载,而是为了表现于公的清正廉明有意从其它公案小说中移植过来的。另外象徐有贞张湫治水、徐武功被勘作法、桂树精现形等故事,乌全真、老和尚等人物,都带有浓厚的神魔色彩。
作品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研究员孙一珍:作者的感情真挚而鲜明,对于主人公于谦的一言一行,人格、品,充清了爱和敬仰。许多场面和片段都写得真切曲折,感人肺腑。像于公合冤而死的情景,肃穆壮烈,催人泪下,令人扼腕,后人民悄悄进行悼念,祭祀的描写,亦复哀思绵邀,沉郁顿挫,感人至深。又如范广侍妓的忠、侠、义,同样令人难忘。
版本信息
该小说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刊本,藏台湾图书馆;明刊本,藏浙江省图书馆;明天启刊七十回本,藏浙江省图书馆;清道光十五年(1835)孙士俊重刊本;清双璧堂刊本,藏英国伦敦博物院。以及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排印清道光刊本,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天启刊七十回本。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