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瀛(1901-1960),原名方单,字海澄,号振瀛,
镇坪上竹乡人。1932年求学于北京医科大学,参加共进社。后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5年,担任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检察委员。拥护并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31年“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赞同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1945年与谭平山、
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担任常委,负责组织工作。1947年,借竞选立法委员之便返乡探亲,竭力劝阻其父参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活动,父子相悖,匆匆离家。1949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等职。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病逝于北京。
1923年就读北平国立医科大学,参加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1925年担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监察委员,拥护并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李大钊合作。后遭军阀迫害,逃离北平。1926年,任国民党陕西省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四一二政变后,愤而反蒋,举办干部训练班,培养爱国青年。后被蒋介石关押。1929年,被陕西省主席宋哲元释放,东渡日本,就学早稻田大学。
1935年,中共党员潘裕儒电召回国,从此接受党的领导,长期从事情报工作。1936年,在北平做宋哲元工作,鼓励宋顶住日本压力,抵制南京的妥协倾向,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并组织抗日同志会掩护中共组织所派舒扇之(又名日信),每天晚上都把所获得的情报告舒,并一起讨论,由舒设法上报组织。一二·九运动时,积极支持夫人陈建晨,妹妹于子凡宣传抗日,组织游行示威,被誉为“红色教授”。抗战爆发,任第二,六战区督导员,在西安接受林伯渠、吴德峰领导,掩护于子凡等开展秘密工作。
1943年在重庆筹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即小民革)并任常务委员,其间利用国民党“立法委员”合法身份,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1947年受党指示,竞选“立法委员”,借回安康竞选之便,返乡探亲。适值其父于文卿参加竞选“国民大会”代表,竭力劝阻,弃政务农,自食其力,将多余土地还归佣户耕种,遭到父亲坚决反对,遂匆匆离去。1948年12月26日在南京派曾在皖南事变中负伤、当时在孙科主持的中苏文化协会工作的张燕赴沪,密告中共党员刘人寿战局情报,当晚电台遭破坏。由于电台工作人员李白坚贞不屈,防范及时,打破了国民党一网打尽的阴谋。于在得知电台被破坏后,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亲赴上海处理善后。1949年初,夫妇二人被国民党列人黑名单。后经中共上海党组织吴克坚安排赴港做统战工作。同年底返回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副团长,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