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于洋,生于吉林长春,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美术史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兼任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术书法摄影艺委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公共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
人物经历
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合计100余万字,学术论文收录CSSCI期刊32篇。出版专著有《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萧俊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沉雄气骨铸艺魂:潘天寿人格艺境品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合著有《中国美术六十年》(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任中国画卷副主编;《万山红遍:中国美术六十年访谈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三编学术主持;《北京红色文艺》(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五章“北京红色美术”作者;马工程建设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作者之一。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部艺术司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理论研究项目等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专项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2014年获评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2017年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年度优秀论文奖“啄木鸟杯”、“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评选优秀论文奖,201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近年来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论、中国画学研究、主题性美术研究,兼及当代美术批评与展览策划。曾在中国美术馆、国子监艺术馆、太庙艺术馆、中华世纪坛、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天津美术馆、上海青渚美术馆、江苏现代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等机构策划主持近百场重要艺术展览。曾受邀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2017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学术主持、2016、2018年“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总策展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总策展人,受邀在各地五十余所高校与艺术机构进行了学术讲座与专题演讲。
出版著作
《沉雄气骨铸艺魂:潘天寿人格艺境品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萧俊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
《凝望之境:中国现代美术品读与省思》,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
《中国美术六十年》(合著),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万山红遍:中国美术六十年访谈录》(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北京红色文艺》(合著)北京出版社2020年
出版图书
学术论文
(1)《局部研究的普适价值:地域美术史研究及其方法论刍议》,《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全文转载)
(2)《唯拓展方能超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涵范畴与未来机遇》,《美术观察》2017年第1期
(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画学科的延展与衍进——以新时期中国画坛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科为中心》,《美术研究》2018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4)《以艺术之心 绘时代画卷——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5日
(5)《以史诗巨构探寻精神的高度——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广大”与“精微”》,《人民日报》2018年8月26日
(6)《主题性美术创作拓展》,《人民日报》2018年12月30日
(7)《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与焦点问题》;《美术》2018年第8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8)《弘扬革命精神的视觉史诗——新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回望》,《人民日报》2019年7月14日
(9)《家国意蕴 时代群像——新中国70年主题性人物画回望》,《美术研究》2019年第6期
(10)《衰败想象与革命意志——从陈独秀“美术革命”论看20世纪中国画革新思想的起源》,《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11)《返本开新的策略选择——以黄宾虹上海时期的画学思想为中心》,《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12)《华锦与褧裳——郑锦艺术风格与画学思想探析》,《美术研究》2019年第4期
(13)《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百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宗其香》,《美术研究》2017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14)《单纯素净 至诚无息——近现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李瑞年的艺术品格》,《美术研究》2019年第1期
(15)《沉潜与造境——黄胄的人物写生及其对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启示》,《美术》2019年第2期
(16)《拓境前行 展呈时代——全国美展与新中国70年美术创作的路向建构》,《美术》2019年第10期
(17)《笔墨延展与时代新象:新中国70年中国画发展历程回眸》,《中国文化报》2019年9月1日 (《美术报》2019年8月28日全文转载)
(18)《共存与博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辩》,《美术观察》2019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19)《带着温度的近距离美术史叙事——20世纪中国美术史写作与研究方法论三题》,《美术观察》2018年第9期
(20)《融入与自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美术学及其困境和机遇》,《美术观察》2017年第9期
(21)《主题性创作如何走出模板化》,《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15日
(22)《去模板化更需贯注个人情感——对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反思》,《美术报》2015年9月5日
(23)《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新”与“旧”——以金城、林纾的画学思想为中心的考察》,《美术》2018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24)《积极“求异”的审思:从潘天寿早期画论看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策略》,《美术》2011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25)《“本位文化论”与“中国美术观”》,《美术观察》2010年第2期
(26)《从救亡图存到矛盾互动》,《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
(27)《从润格看当代书画市场的价值误区》,《荣宝斋》2010年第3期
(28)《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策略建构》,《雕塑》2010年第3期
(29)《地域与中心的历史汇点》,《人民日报》2010年5月20日第16版,(与王旭晓合撰)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30)《何须向“写”而“工”?——简论当代工笔画坛的“写意”情结》,《美术》2010年第10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31)《“润笔单”与“权力榜”——从艺坛“榜单现象”看艺术市场价值观的衍变》,《美术观察》2010年第11期
(32)《个性与共性:地域美术史研究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0年10月号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全文转载)
(33)《以轻写重 漫笔人生——叶浅予的艺术与人格》,《中华书画家》2011年第1期
(34)《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雕塑》2011年第1期
(35)《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画》,《美术报》2011年2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36)《当学院拥抱实验艺术》,《美术观察》2011年第7期
(37)《从“中国美术观”到“重返中国”——简论作为文化策略的中国美术价值观》,《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6期
(38)《多向路口的选择——后新生代学院雕塑毕业作品观察》,《雕塑》2011年第7期
(39)《盛况与乱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迷局》,《美术观察》2012年第1期
(40)《美术史论学科的“财经学转向”来临了吗?》,《美术观察》2012年第2期
(41)《革命理想与时代印迹——江丰的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美术观察》2012年第4期
(42)《新世纪以来水墨艺术的都市情境与时代走向》,《艺术评论》2019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43)《润格关乎艺术生态》,《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20日
(44)《中国画题跋的失语现象》,《中国文化报》2013年5月12日
(45)《时代衍变中的笔墨传统》,《美术观察》2013年第9期
(46)《塑造中国形象,从自我体认与文化自足开始》,《美术观察》2014年第1期
(47)《作为图像与实境的“林泉”——关于文人园林题材山水画的再讨论》,《首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论文集:生态山水与美丽家园》,古月轩出版社2013年11月
(48)《作为策略的折衷融汇:再读20世纪上半叶岭南画派的现代中国画观》,《关山月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2月
(49)《跨界与守界》,《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13日
(50)《好展览的标准——从两篇关于艺术策展的文献谈起》,《清华美术》卷16,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51)《多关注“画坛”,少谈些“画派”》,《中国文化报》2014年6月8日
(52)《站在它山之石边的反身思考》,《美术观察》2014年第7期
(53)《笨拙的意义》,《中国文化报》2014年8月10日
(54)《主题性绘画大家谈:主题沉重伟大,表达也需有温度》,《北京青年报》2014年9月2日
(55)《程十发的主题性人物画及其笔墨意趣》,《荣宝斋》2014年第12期
(56)《师传的诤言》,《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7日
(57)《心向道中山——姬子“墨道山水”的时空境象与精神之维》,《美术观察》2015年第1期
(58)《致广大而尽精微——新时期以来的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艺术历程》,《中国画学刊》2015年第2期
(59)《现代学院体系下中国画教育的“通”与“专”》,《美术观察》2015年第7期
(60)《伫立高原,企望高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雕塑获奖作品观感》,《雕塑》2015年第3期
(61)《精于微,方以致远——当代青年工笔人物画创作心路之思》,《中国文化报》2015年11月15日
(62)《美术创作的家国叙事与时代新象》,《美术报》2016年7月2日
(63)《“画派”与“画坛”:当下美术生态的两层场域》,《书与画》2016年第9期
(64)《区域美术与时代风格——“朝阳艺象”的文脉内涵与艺术精神》,《朝阳艺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美术作品集》,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2016年9月
(65)《闳阔明丽的殿堂气象——田世光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品格与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16年9月25日
(66)《实景与真境——沈周<东庄图>册与吴门文人园林绘画研究方法论刍议》,《中国书画》2016年第10期
(67)《丝路脉动 城市能量——写在“2016青春志: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前面》,《青春志: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集》,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
(68)《殿堂气象 华世翎光——田世光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格趣与时代精神》,《中华书画家》2016年第1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索引收录)
(69)《田世光工笔花鸟画及其时代》,《收藏》2016年第12期
(70)《图像叙事的时空穿越——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时代课题》,《美术报》2016年12月3日
(71)《禅思的构境:姚鸣京山水画的图式语言与精神内蕴》,《学院美术30年:姚鸣京》,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年
(72)《启辩与内观——中国画现代变革语境中的陈师曾》,《中国美术》2017年第1期
(73)《缘“物”之意——“齐物见心”的主题意涵与写意花鸟画的当代观照》,《美术观察》2017年第5期
(74)《夜色墨章 共美其香——纪念宗其香诞辰一百周年》,《光明日报》2017年7月20日
(75)《进行时态的青年美术创作与收藏》,《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20日
(76)《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集》前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9月
(77)《历史意象与家国情怀——新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生态与时代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2017年第10期
(78)《于洋:是黑夜,给了宗其香光明》,《收藏》2017年第10期
(79)《夜光墨韵的融合探索——于洋谈宗其香的夜景山水画及其艺术历程》,《美术观察》2017年第11期
(80)《融汇与共生——关于“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研与策展实践的思考》,《美术观察》2018年第4期
(81)《一带一路的图像表达与展陈之道》,《人民日报》2018年4月29日
(82)《从马克思题材绘画创作谈起: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之道》,《美术报》2018年5月15日
(83)《百年的约定 美育的初心》,《中国文化报》2018年9月2日
(84)《展览要“策”——吴洪亮、陈湘波、于洋三人谈》,《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日
(85)《潇潇暮雨金刚坡——傅抱石的散锋笔法与“线”传统的关系》,《中国书画》2019年第10期
(86)《好作品不仅映射时代,更能融于时代》,《中国美术报》2019年4月15日
(87)《进化论视野中的传统立足点——再读陈师曾的文人画进步论》,《书与画》2019年第4期
(88)《殉道者:吴冠中的话与画——陈池瑜、尚辉、于洋三人谈》,《艺术市场》2019年第6期
(89)《“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辩》,《中国文化报》2019年8月19日
(90)《中国画70年:时代进程中的丹青意象》,《中国艺术报》2019年9月30日
(91)《中国画题跋的失语现象》,《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3期
(92)《造型艺术表达中的真实与现实——从文艺理论概念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考》,《美术观察》2020年第2期
(93)《当代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图像困局”》,《美术报》2020年8月22日
(94)《人民意志与历史图景——评<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中国美术报》2020年
(95)《父亲的连环画收藏与我》,《羊城晚报》2020年7月6日
媒体聚焦
2022年,受邀参加了奥林匹克频道(CCTV-16)播出的《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第112期。
参考资料
于洋.中国美术家协会.
于洋.雅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1:5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