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馆是世博会历史上出现的首个独立气象展馆,总建筑面积为1230平方米,与联合国馆为邻,世界气象馆主题为“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
简介
世界气象馆位于浦东,与联合国馆为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这个命名为“
云中水滴”的展馆外观采用亮白色膜结构,形如云状,膜布上均匀布满喷雾点。当喷雾全部开启时,整个展馆宛若一朵漂浮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白云。如果此时阳光高度角恰好小于42度,游客就可以在世博园区内欣赏到“雾中彩虹”。该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建筑采用的钢结构和
膜结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外层膜结构和雾状喷泉设计可以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堪称“会呼吸的皮肤”。该展馆内部以“云中漫步”概念为主线,进入世界气象馆,参观者仿佛搭乘“穿云飞船”置身于云层中,一路漫步“气候变化云廊”,领略“云顶观象”奇观,观测“小球大世界”实时变化、体验“世博气象台”科技实力,展望“未来之家”的优质气象服务。
位置与范围
世界气象组织馆邻近轨道交通13号线
世博园站,距浦东
世博轴约600米,西侧与联合国馆为邻。
世界气象组织馆总用地面积2200平方米。
外形设计
气象馆的展示内容与建筑物外观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达到最充分的体现自建馆特色和优势。
在整体建筑设计上:将充分考虑到节能减排,气象馆的建筑将是一个“会呼吸的皮肤”,即以人的“皮肤”来比喻“墙体外层”,使整体建筑不仅能防风、防雨,
世界气象馆而且还要能透气,使用节能的方式,降低空调使用率,使展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建筑。
造型构思
从气象概念出发,以“云”为构思的基本出发点。以四个大小各异、方向不同的白色的扁圆球体相结合,形成的组合体从各个角度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朵云。
亮白色的膜结构造整个建筑外形,简单轻便,节省材料,符合临时建筑定位,又有展览建筑需要的亮丽外观。
膜布上均匀布满点,当喷雾都开启时候,整个建筑呈现一团云雾的效果,如果阳光高度角小于42度,在中间步行广场上的观展游客,面向气象馆,还可能看到包围建筑的彩虹。东北部设咖啡厅,咖啡厅外膜采用透明膜,让
咖啡厅可以直接借“特钢大舞台”等景观,且不会引进过多的
太阳辐射。
平面布局
展馆南侧作为观展人流主入口,设室外、室内等候区。北侧作为货运出入口,兼作VIP出入口。
场地周边为浅水池布满,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3个出入口各有一条道路。门口到用地边界为顺滑坡道连接,满足无障碍通道的要求。
主题设计
设计理念
将以树立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致力于提高气象防灾能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能力和贡献为主要形象的展览主 世界气象馆
线,用展馆主题“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来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展览内容
从等候区进入入口通道,由坡道上二楼,通过“气候变化长廊”,体验球幕
4D电影,“小球大世界”、“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演示”、“气象卫星模型展示”等展项,进入一层的“世博气象台”,一楼展厅的西北方向为出口方向,为“未来气象与生活”展示区,这是最后一个展示内容。
观展完毕,游人可以选择靠右的出口通道出馆,或者往左进入
咖啡厅休息,或者购买纪念品,
咖啡厅可直接出馆。
展示亮点
(1)
4D影院―将拍摄以展示世界气象科技创新,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大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现代城市气象业务发展为主形象的4D影片,通过三维立体的图像加上真实的动感以及“风雨雷电”的体验来增加趣味性。
(2)世博气象台――将建成一个“世博气象台”。这个气象台是
世界气象组织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示范项目成果的应用,参观者可以亲身体会这种“多灾种早期预警理念”将给城市防灾减灾带来新的促进,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展品,更将在世博期间真正业务化运转,现场为世博会提供及时、精细的
气象预报和服务。
(3)气候变化长廊-将以“
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的责任”为主线,参观者可以详细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给城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危害,通过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灾难,给参观者以心灵的震撼。从而向参观者推荐和倡导一种健康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参观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展馆事记
确认参展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MO)已决定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览,并将率先在上海实施城市环境气象和综合灾害早期预警两个国际示范项目。
签署合同
世界气象组织正式签署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成为签署参展合同的首个国际组织。
2008年5月9日正式签署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成为签署参展合同的首个国际组织。
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组织展区总代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许小峰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
2009年03月03日,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正式开工并公布设计方案,
世界气象组织也是唯一一个确定自建馆的国际组织。
世界气象馆展区总代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许小峰,上海世博局副局长
黄健之出席
开工仪式,并为场馆模型揭幕。 [1]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为
国际气象组织,创建于1873年。1947年在
华盛顿市举行的45国
气象局局长会议决定将非政府间机构——国际气象组织改为政府间机构——世界气象组织(
WMO)。其宗旨是促进观测站网的国际合作及情报的快速交换,促进观测的标准化及气象应用于农业、航空、航海等人类各项活动,促进业务水文与气象的密切合作和加强
气象有关领域的研究和培训。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生效,宣告世界气象组织的正式诞生,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3月23日定为“
世界气象日”。1951年12月20日
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现有会员160个,其中国家会员155个,地区会员5个(包括香港)。
世界气象组织的机构包括:世界气象大会、主席团、执行理事会、区域协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中国属第二(亚洲)区域协会。国家气象局长
邹竞蒙分别于1987、1991年召开的第十、第十一次世界气象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主席,现任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为
尼日利亚的
奥巴西(Obasi)教授。
世界气象组织活动计划有:
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
世界气候计划、科研和发展计划、水文和
水资源计划、技术合作计划、区域计划、教育和训练计划、气象应用计划以及长期规划。为促进国际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气象组织设有
国际气象组织(
IMO)奖、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伏尔萨拉奖和诺贝尔热尔贝-默姆奖。
中国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早在1874年就派专家参加了国际气象组织召开的国际海洋气象会议。随后许多气象专家曾先后担任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及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工作。中国代表参加了1947年在华盛顿市召开的45国气象局长会议,并在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上签字。世界气象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执行联大决议,于1971年11月26日就中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问题在世界气象组织会员中进行通信表决,于1972年2月24日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我国积极参加了该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如
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
世界气候计划、全球大气试验、水文与水资源计划及技术合作计划等。
国家气象中心已成为世界天气监视网全球电讯系统中具有自动化能力较强的区域电讯枢纽和区域气象中心。我国已有400个气象站列入全球气象站网,我国也从
世界气象组织获得有关技术装备和奖学金资助,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