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倒刺鲃
鲤科倒刺鲃属鱼类
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Chu et Cui, 1989),鲤科倒刺鲃属倒刺鲃的一个亚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强壮的硬刺,后彖具锯齿,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背鳍前鳞15-17,侧线鲥寝少。前鳍前鳞13-15枚,侧线鳞32-35枚。体稍侧扁。头较少,尖。口亚下位。须2对,上颌须稍短,口角须长于眼径。体长600mm,最大个体重达20公斤。
形态特征
背鳍Ⅲ-9(很少8);臀鳍Ⅲ-5;胸鳍Ⅰ-9-10;腹鳍Ⅰ-14-16;尾鳍Ⅰ-17-Ⅰ。鳃耙10-13。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2[(5.5-6.5)/(3-3.5)]39;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2-14。
体长为体高3.2-3.8(3.5)倍,为头长4.2-4.8(4.4)倍,为尾柄长5.5-6.3(6.0)倍,为尾柄高7.9-9.0(8.3)倍。头长为吻长2.6-3.3(3.0)倍,为眼径4.8-6.3(4.9)倍,为眼间距2.2-2.6(2.4)倍。尾柄长为其高1.3-1.6(1.4)倍。
体长,稍侧扁,腹圆无稜,背缘和腹缘弧度相当。头中等。吻端钝圆。鼻孔离眼较离吻端为近。眼侧上位,眼间宽。口亚下位,上颌包盖下颌。口裂呈深马蹄形,前端约与眼下缘同一水平,伸达鼻孔和眼前缘之间的直下方。唇紧贴于上下颌外面,下颏内缘韧质发达。须2对,以口角须较长。上颌须小于或等于眼径,后伸不及眼前缘。口角须伸及眼后缘或略不及。
背鳍具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带微细锯齿,前有一倒刺卧伏皮下,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基部有鳞鞘。臀鳍向后延伸不及尾鳍基。腹鳍起点约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或稍近于后者,向后仲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3或更后。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或更后,外角稍尖。尾鳍又形,叶端尖。
鳞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侧线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中轴。肛门紧位臀鳍起点,鳃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咀嚼面倾斜,顶端和钩曲。鳔2室。腹膜浅灰。
体青绿,发铜色反光,腹部较浅。各鳍青黑,尤以腹鳍和臀鳍的末端为甚。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浅水区的中下层,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中。有时也到敞水区的中上层巡游。食性:杂食性,以水生植物碎屑和丝状藻类为主食。幼体和成体的生活空间无明显区别。是以附生丝状藻类和水草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体以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而成体则以水草为主。4-6月进行产卵繁殖。卵沉性。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产卵场集中于底质为砂砾的河口或有泉水处。产卵时有做窝的行为。雄、雌鱼绕着产卵窝追逐,在追逐过程中排出卵了和精子。受精卵沉落于产卵窝中及其附近孵化。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
种群现状
云南倒刺鲍曾分布于云南的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和异龙湖中,异龙湖因在1981年全湖干涸达20多天,该湖中的云南倒刺啬巴也随之灭绝。我们历年在阳宗海和星云湖的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上述二湖中采到云南倒刺鳃标本的最晚近时间分别是1984年10月(1尾)和1983年12月(1尾),这表明云南倒刺钯在阳宗海和星云湖中至少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仅在抚仙湖尚存一定数量的云南倒刺鳃。
保护价值
云南倒刺鲍为云南特有种,它与多鳞倒刺鲍(S.polylepis)和倒刺鲃(S.aenticulatus)共有一个最晚近的共同祖先,是地理隔离引起物种分化的一个实例,同时3%自身具有体型大,生长快,食性杂,肉鲜嫩等优点,曾经在分布区的渔获物中占2—3%,是将来极具开发价值的养殖新品种。
致危因素
当今的湖泊渔业,由于捕捞过度,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湖泊中的地下水在减少,淤泥加厚,产卵场的环境受破坏,云南倒刺鲃的资源就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困扰,而渐趋濒危。
经济用途
是产地重要的经济鱼类。
参考资料
云南倒刺鲃.农业户.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2 15: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