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2017年跻身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可以追溯到1923年成立的私立东陆大学体育组、1938年改为云南大学体育教研室,是我国近代西部边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发祥地之一。1987年获批全国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1989年成立云南大学体育教研部并于1990年开始招收体育专科生,2001年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2008年成立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2011年再次入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可以招收田径、足球高水平运动员。2015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硕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2018年成立足球学院。2021年推行了“体测成绩与毕业挂钩”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了体育与学校其它公共课程同工同酬,学校全面启动了体育中心“二期”建设。2022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几代人整整一百年的薪火相传,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已经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立足祖国西南边陲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型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现设有4个教研室、6个办公室和8个研究中心。教师队伍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3人;国家级裁判8人,一级裁判31人;健将运动员5人、国家一级运动员21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1项获“优秀结项奖”),省部级社科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省级案例库3个;获得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教师队伍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一批获得校(市)级省(部)以上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多人执裁北京奥运会、全运会、CBA联赛、WCBA、CVA联赛等重大赛事;多人参加亚运会定点滑翔伞比赛、亚洲沙排锦标赛和全国各单项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多人担任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省级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人担任全国大学生体协和省大学生体协主要职务;多人被外派任教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学生代表队连年在全国性运动会上屡创佳绩。
体育学院现有本科生、研究生829人。其中研究生520人,占学生总数的59.42%。2018年至2024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在90.0%以上。
云南大学先后与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等国家级行业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体育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空间、提供社会服务和扩大社会影响。
“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百年云大,百年体育。新的历史时期,体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一流大学,一流体育”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国家、为西南边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合格人才贡献云大的力量。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博士3人,硕士27人。教师学科涉及
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专业。学院拥有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专业图书资料以及体育设施。现有体育场馆,能够满足体育项目教学与训练使用,并正在逐步提升和完善中。高端、现代化的体育公园正在建设,建成后,将为各个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师生课外锻炼提供充足、有力的保障,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完备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体育设施有田径(足球)场2块、篮球场28块、排球场15块、网球场7块、地掷球场8块、综合体育馆1座、室内网球场3块、健身房2间、健身路径4条,另有武术、健美操馆,羽毛球、篮球馆,排球、壁球馆,乒乓球、跆拳道馆,竞技体操馆各1个,总面积达94686.515平方米。呈贡新校区现代化体育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学科建设
本科生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平台,秉承学校“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自2008年招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来,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质量为主线,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及地区战略发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能够系统掌握现代体育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拥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及以上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等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工作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注重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采用“公共必修+综合素质教育选修+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综合实践+本硕衔接课程+第二课堂”模式。课程实施“小班教学”,理论课师生比1:40;实践课师生比1:20。重视“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先后与云投集团、云南省体科所、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协议。重视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先后与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并逐步拓宽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的交流合作。
(二)学制:四年
(三)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课程
体育学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五)就业方向
中、高等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及体育管理人员②社区、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指导员;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人员;公务员和征兵入伍。
(六)招生范围:面向辽宁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福建省、河北省、浙江省及云南省。
研究生
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专业型)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云南大学是全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能力工程”实施院校,以及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体育教研室,设立于1923年建校之初,在熊庆来先生的大力倡导下,云南大学体育健身运动蔚然成风,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和重视体育的优秀传统。1989年更名为体育教学研究部,1990年开设体育教育专业;2001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2008年,依托学校综合实力,在不断整合部门教学、科研、训练资源的基础上,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学院下设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专项教研室、公共体育第一、第二教研室和教务管理、竞赛训练(含高水平队)以及综合办公室,另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6个院级研究机构。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现为教育部认定的综合性大学体育协会会员,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2014年新增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5年开始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培养领域招收首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截至2021年12月已连续招收7届,毕业4届学生。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本学位点共招收了113名研究生,其中推免生8人,本学位点有在读2019级、2020级、2021级共计研究生155人。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硕士授权点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全院上下共同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科方向布局
本专业立足西南边疆,面向全国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服务云南省的发展定位,按照体育工作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专业优势特色,以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为契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质量复合型体育人才,促进民生福祉、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以深厚的发展历史积淀为基础,经过七年多的学位点建设,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日趋成熟,现设三个培养方向:
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立足云南边疆实际情况,对研究生在中小学、体育运动学校、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培养其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能力,为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培养高层次体育教学人才。
(2)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培养研究生在民族体育文化素养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发掘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并将其引入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
(3)民族体质教育与干预
教授基本体质测试与监控的方法与技能,培养研究生对体质指标的分析和对体质情况的干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体质的改善和发展。
2、运动训练: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
(1)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教授研究生科学的运动训练基本规律、训练调控和训练方法,引导研究生探索各项目运动训练的基本策略,培养研究生开展运动训练的实践能力。
(2)运动训练科学监测与机能恢复
培养研究生掌握运动训练机能监测、机能恢复、运动营养、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研究生对运动训练科学反馈与干预的实践能力。
(3)运动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
培养研究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研究生的心理干预实践能力。
(4)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培养研究生掌握各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研究生基本体能测试、体能评价、体能训练监控等方面的能力。
3、社会体育指导: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
(1)培养研究生大众健身、健康管理、体育休闲娱乐、生态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以及对相应的体育组织机构的管理能力。
(2)商务体育服务
培养研究生商务体育运作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素养,掌握商务体育的基本礼仪、方法与技能,以及对商务体育管理的实践能力。
(3)体验式培训
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户外运动、拓展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能力。
(4)户外应急避险与营救
培养研究生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户外应急避险训练的各项技能。
(二)师资建设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高度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支以体育教育专业师资为核心,涵盖体育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管理等学科为支撑的理论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教学严格规范,尽职尽责;海外学习与合作经历丰富,具有培养体育硕士人才的国际视野;经历多次专业培训与社会服务锤炼,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本学位点专任教师共4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近两年,教师申请并主持在研省级课题和校级教改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三)平台建设
本学位点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立足云南大学面向两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现已建成“云南云湖水上运动实习实践基地”、“云南省足球协会实习实践基地”、“高原河湖水上运动研究中心”、“户外运动生态研究中心”、“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内内设机构和校外合作基地。
(四)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评估期内,本学位点共计培养硕士58人,学位授予56人。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96.5%。
2、招生选拔过程中,学位点坚持推免制度与考试选拔并重,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并重。学位点对报名、资格审查、考试、录取各环节给予了充分重视,为考生提供有效信息和便利条件。本学位点对标知名院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着力通过建设一流课程、教材、师资和高水平实习基地提升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质量。同时,学位点还加强师风师德建设,规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师生之间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严惩学术不端、作风不当的行为。学院建立了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政、校、社”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社会适应性。结合云南省的区域特点与我校体育学科的发展优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毕业论文和学位授予环节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等环节质量把关,淘汰不合格的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学位授予质量。我学位点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且与学校签订了毕业生就业责任书,严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设立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举办毕业生就业讲座和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五)主要建设成效
1、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树立“价值观引领、能力为本、服务导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教学-科研-服务-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政、校、社、企”协同育人机制。
2、建成多个人才培养与研究平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共有1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内有6个内设研究机构。
3、科研成果丰硕。本学位点的教师们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58篇科研论文,出版了13部专著。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融合发展。在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本学位点共有20篇论文被录用,其中专题口头报告9篇(教师3篇、研究生6篇)、墙报交流11篇(教师2篇,研究生9篇),其录用量较上一届大会相比增长了122%,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4、近两年未出现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教师实务能力提升较快。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步增长,在国内学术会议、赛事及社团组织均有教师兼职。
5、实践育人成果突出。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了“锻造强大心理、争取更高荣誉”赛前心理专题培训、融创滇池后海PFL“为生命划桨一小时”活动、云南大学首届“弘扬端午传统——桨板体验活动”活动、关山水库“滇池关爱日”桨板体验活动活动、“昆明市盲哑学校公益体育课堂”等,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云南省赛事活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云南省数字体育建设研究等,并取得良好的进展。
6、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据第三方调查,用人单位对学位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就业稳定性及职业发展满意度均在95%以上,普遍反映本专业硕士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强、专业水平高、团队合作好。
(六)经费投入
我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学校以50%的比例返回,用于人才培养支出。2020年随着招生规模的增长,专项经费长充盈。
在常规性的教育经费之外,学校积极投入专项经费扶持专业建设。最近两年,学校逐步增加在体育硕士学位点的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实习、专业图书资料购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人才培养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突出体育硕士培养的应用特色,本授权点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于2015年制定了《云南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于2021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修订。
(一)课程设置
按照国家学位办《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体育学科发展的优势。
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学院制定并定期修订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其中,运动休闲项目概要、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等2门课程为省级优质课程;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等2门课程为校级优质课程;运动促进健康、体育教材与教法设计、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等3个教学案例库为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
同时,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公共学位课中增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3门专业学位课程: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云南特殊的地缘位置和多民族特征开设了极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等。专业实践内容包括课程实训、术科教学、专业实习等。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二)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已建成了一批覆盖体育专业不同领域的高水平示范性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云南省海埂运动训练中心实习实践基地、云南省体育科研所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云南省北教场体育训练基地、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实习实践基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实习实践基地、昆明市第十中学娄晓红工作室实习实践基地、云南省足球协会实习实践基地、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实习实践基地、云南云湖水上运动实习实践基地等等。截至2021年12月,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共12家。此外,还有一批在建中的实习单位,即将成为体育学院的签约实习基地。学院将加强与实习机构的联系,落实相关政策与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高质量的参与并完成实习。
(三)导师教学成果
学院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导师积极性和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重视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内,经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本人情况制定该研究生培养计划,由导师负责落实执行。在保证完成培养计划的前提下,根据每名研究生的实际,经导师同意,学生可选修或补修若干门课程。立足于培养质量提升,促进学科发展,学位点制定了一整套从学位论文选题预审、开题论证、中期考核、论文盲审、预答辩等各项环节的制度体系。建立了学院、导师及研究生共同遵守的培养规范,切实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本学位点2020年获得1篇省级优秀论文,2021年共获得3篇校级优秀论文。
近两年,共有56名学生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了专业学位。其中,论文均送校外专家进行盲审,通过率98.2%,论文答辩通过率100%。在论文的选题方面,主要围绕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产业等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切实结合了体育实践的工作需要。
(四)实践教学情况和代表性活动、成果
专业实践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提高云南大学体育专业实践水平。云南大学体育学位点的签约实习基地可以安排合适的实习场所和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合适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学院有一流的体育专业实验室、充足的实习经费、健全的管理与运作机制作为保障。
学院为加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切实提升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云南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规定》等规章制度。
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要求及办学特色,分别与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等体育训练基地、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体育教学部门进行合作,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第3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派送其到相关部门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习实践。
(五)研究生考取资格证书情况
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打开就业之门的“通行证”,云南大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2020-2021年,共15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10人获得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70人获得游泳、桨板、中国篮球协会E级、拳击、舞蹈啦啦操、GSCA中考体育等项目各级教练员证,50人分别获得田径、羽毛球、篮球、排球、武术、舞蹈啦啦操、跆拳道等项目各级裁判员证。
(六)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1、招生情况
在招生考试中,严格按照教育部的出题要求进行考核,初试重点考核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情况和实务基础;复试比例按1:1.2确定人选,从中选择优秀考生入学。2020-2021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12人,其中推免12人。本学位点从两方面入手吸引优质生源:一是加强学科实力建设,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多年来在学界和实务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二是积极向国内外兄弟院校、培养单位宣传本学位点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学位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加精准地吸引有志从事体育的优秀学生报考本学位点。招生选拔过程中,学位点坚持推免制度与考试选拔并重,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并重,让真正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推免方面,学位点与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制度,鼓励这些培养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报考本校体育专业硕士;考试选拔方面,学位点对报名、资格审查、考试、录取各环节充分重视,为考生提供有效信息和便利条件。
2、毕业与授予学位情况
2020-2021年毕业56人,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96.5%。总体来看,本学位授权点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体育专业硕士的专业特色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在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突出职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就业方向主要以各层次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自主创业为主要方向。
3、就业情况
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且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书,严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设立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举办毕业生就业讲座,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以增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广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包括: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民营企业、自主创业和升学为主要就业渠道,具体见下表。2021年有2名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进行深造。
(七)研究生的国内外赛事
十分重视、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赛事和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通过制定相应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向社会争取项目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内赛事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践创新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先后在2021年厦门田径公开赛男子跳高、2021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田径选拔赛男子跳高、2021年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2021年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云南省第二届田径锦标赛大学男子铅球等40余个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果突出。
(八)奖助学金情况
为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认真执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制度设计合理、完备,资助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资金来源稳定,资助范围大,运营机构工作严谨。同时,学位点认真做好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前的宣传工作,制订科学的评定标准和公正的评定程序,加强奖助学金发放管理,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公平正义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与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工作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发挥了激励优秀研究生和帮助家庭困难研究生的作用,也借助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对体育专硕研究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授权点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的奖助学金资助主要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及单项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四大类,其中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覆盖率为100%。
(九)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系统的专业性知识,本学位点通过开设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训练帮助研究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三个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为体育教学专业:论文写作、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和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专业:论文写作、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和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社会体育指导专业:论文写作、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社会体育管理与实务、运动休闲项目概要。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在审核周期内学院组织研究生申报各类项目19个,其中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8个;云南大学第一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7个;云南大学推免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6个;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类项目2个。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并结合学院当前实际、发展规划和学科特色重新制定了学位授予标准,在课程设置、中期考核、论文质量等多个方面采取定量化考核标准,为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好保证。
(十)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
1、管理服务支撑
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工作。研究生院出台相关文件,制定了完善的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在经费保障等方面拨付专项经费大力支持本专业建设。
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院重视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学院的实际,明确党政班子分工,在教学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做到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
经过七年多的建设,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教学管理体制已初步完善。建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培养方案以及其他教学管理文件。
为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体育硕士招生、教学、教务、办公室工作及培养流程等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系列管理文件。历年来,学位点不断优化学生管理服务,通过对教学质量、实习体验、管理服务等多维度测评,研究生满意度达98%。
我校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的网络管理服务主要是依托云南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和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含足球学院)网站。我校的研究生管理系统主要为学生提供注册、学籍管理以及学位答辩和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体育学院网站主要提供学院事务通知、学术交流资讯、就业信息发布、资料下载等管理和服务。
2、教学支撑
办学规范,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体育专业硕士各个方向、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积极地将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前沿理论、本人的科研成果与实务经验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各门课程领域的新进展。我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开设的所有课程均有规范、完整的教学大纲,围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本学位点与各专业科研机构、各级学校、体育组织等多个领域的机构开展研究与项目合作,并积极鼓励参加国际国内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先后邀请国内外多所大学、机构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进行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内容主要涉及科研素养、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模式、运动处方等领域,不仅使学生开阔了专业视野,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务进展,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务能力。近两年外请体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10余次。
3、科研支撑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科研和实务能力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强。专任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本年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导师发表58篇教研科研论文,另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三、师资队伍
(一)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
1、建立以师德师风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的教师考核体系,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本专业构建“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纳入评价监督体系;将师德、师能和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在各级各类培训中,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制。本学位点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十条禁令》、《云南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纪律的规定》等文件,建立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的教师考核体系,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结合“三全育人”巩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党建引领、党政协同、全员覆盖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师师德意识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五个统一”,将师德师风建设内嵌于教学全过程和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遵照《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招生资格认定办法》《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考核办法》,所遴选聘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优良,教学、科研能力强;通过岗前培训、研讨交流,导师充分掌握国家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培养流程,明确导师责任、义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导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学院制定了《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联系手册》,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推广优秀导师经验等工作,导师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加强师生联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伦理教育,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作用显著。
2、构建体育专业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师德与师能相统一的同向同行格局
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有机贯穿于课程建设,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围绕《健康体适能评定》等课程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的体育社会服务工作的理论体系、服务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形成专业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格局;树立了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科研、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的“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理念,组建了以云南省红云园丁模范教师、东陆骨干青年教授在内的“专家学者型”思政队伍,立德树人示范效应明显,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等多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且结项优秀。
3、将师德教育融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增强师德师风的践行能力
本学位点以研究生的实习为抓手,结合教学科研,夯实师德教育的社会经验基础;依托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实训,深化对党的政策的优越性的认识,使社会服务实践与师德教育深度融合。本专业教师在关键时候积极行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师生积极投身体育扶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澜湄合作、体教融合、疫情防控等,通过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强化爱国情怀,有效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师生服务弱势群体成效显著。
本学位点未发生教师违反师风师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术不端等现象。
(二)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
本学位点有一支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人员规模上,专任教师总数为49人,分别承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指导三个领域的教学与实践工作。其中,体育教学领域专任教师27人,具备高级职称人数2人,获博士学位人数2人;运动训练领域专任教师13人,具备高级职称人数3人,获博士学位人数1人;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专任教师9人,具备高级职称人数1人,获博士学位人数1人。
本学位点配备足够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外导师,满足本学位点基本的课程教学、论文指导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的需要。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来自云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年龄结构上,具备合理的年龄梯度,专任教师中46岁以下教师23人,占比50%;在职称结构上,副高级职称以上21人,占比45.6%;在学历结构上,博士4人,占比8.69%。
2、校内导师结构
本学位授权点严格依据《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考核办法(试行)》,在校内遴选专职研究生指导教师28名,并配备专职辅导员1名,班主任2名。专职导师队伍中,师资专业涵盖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指导领域,其中10名担任各领域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2021年新增硕士导师4人。
3、校外兼职指导教师
本学位授权点在校外聘请行业教师11人。其中,外聘专职研究生指导教师5名,他们分别是云南各高等学校的知名教授。同时,在校外聘请了6位各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论文和专业实习实践。
(五)教师担任的国内外重要行业组织任职情况
我校专任教师在与体育工作相关领域担任顾问或兼职人数约为25人,在专任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近50%。其主要在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田径专项委员会、中国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委员会、云南省运动医学青年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委会、云南省武术协会、云南省足球协会教练员委员会等等机构任职,分别担任常委、主任、常务理事、专家、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务。
四、科学研究
(一)教师的科研项目
1、纵向课题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指导教师获得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共5项,经费累计45.5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此外,在2020年以前已经获得立项,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仍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共计5项,经费累计34万。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完成结项3项。
2、横向课题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指导教师承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国外机构等委托的发展规划、咨询报告等3项,累计经费133.44万元。此外,在2020年以前已经获得立项,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仍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项,经费累计61万,在此期间完成结项2项。
(二)专任教师出版著作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指导教师出版学术著作共11部。
(三)专任教师发表专业论文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体育学院指导教师共发表58篇论文,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篇,在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篇,其他期刊发表论文50篇。
五、服务社会
(一)云南大学体育学院智库建设与咨政研究情况
云南大学与云南省体育局签订了战略合作,依托云南大学,聚集云南省高校、运动项目协会、体育学术团体等各领域专家,建设智库——“云南省体育赛事暨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围绕“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服务发展”三大核心理念展开工作。开展了数字体育、竞赛管理、青少年体育等方面的咨政研究工作,完成了六份研究报告。其中:
1、云南省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2、云南省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工作方案
3、云南省“十四五”时期数字体育建设推进方案
4、云南省关于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5、云南省数字体育建设“十四五”规划
6、云南省“数字体育”智库建设方案
分别被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数字体育管理小组,云南省体育局运动竞赛和青少年管理处采纳。
(二)服务社会实践情况
1、云南大学体育学院自2016年受教育部委派,每年组成专家团队,分别对广西、西藏、青海、云南等200余所大中小学校,4万余名学生开展抽查与复核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旨在加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成为学校体育常态化工作。抽查与复核工作组通过准确上报数据、客观分析和及时反馈,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为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提供依据。
2、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先后在保山(昌宁、施甸、黄家寨)、开展红色教育、专业交流等活动。
3、2021年7月,组织到玉溪易门县绿汁镇开展三下乡活动;2021年8月于普洱景谷县民乐乡举办理解中国活动。上述两个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体育健身知识普及、体育实践调研等。
六、不足与短板
1、课程建设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建设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课程体系设置是研究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顺利完成实践学习过程的前提条件。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完善,深入开展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培养管理和培养方案不够充实
学院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的实践与探索,逐步修订和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培养管理制度。坚持“科研导向、导师主导、激励创新、加强实践”的培养思路。学院每年都会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积极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和培养方案。
3、研究生思政教育仍需强化
今后要加强学院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统筹谋划与宏观指导;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负有科学精神倡导、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岗位意识,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资格、招生人数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导师培养,支持导师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当前,我学位点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任教师数量欠缺。我们将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力争未来五年持续引进博士和专业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