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医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始建于1937年。应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之邀,留法博士范秉哲教授主持创建云南大学医学院。9月16日,建立在云南大学前身“省立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基础上的“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使云南大学成为云南教育史上第一个设立高等医学学科教育的高等院校。2021年云南大学临床医学(本科)获批。
历史沿革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云南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
云南大学于1933年开设医学专修科。1937年,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留学法国理科博士范秉哲教授出任医学院首任院长,医学院由仅设一个医疗系的较小规模,逐渐发展为解剖、生理及药理、病理、内科(包括放射学)、外科(包括妇产)、公共卫生等多科目教学,成为云南高等医学教育发源地。此后近20年,云南大学医学院先后经历了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同时也形成了以“个旧矿工所患维他命缺陷死亡之调查”、“云南肠寄生虫之调查”、“癌症基础代谢之研究”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了头部的颅顶骨折穿颅术、颈部的颈瘤切除术、腹部的肝癌剖腹术、脊柱部的脊柱炎植骨术等一些高难度尖端手术。期间,范秉哲、杜棻、姚碧澄、赵明德、张瑞纶等一批著名医学家、学者应邀受聘到医学院执教,为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6年,医学院从云南大学划离,并独立建院为“昆明医学院”(即现在的昆明医科大学)。近年来,云南大学确定了“把云南大学办成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综合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50强”的发展目标,坚定抓好、抓实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11月正式恢复重建云南大学医学院。
2020年学校聘请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任医学院院长。2021年2月教育部批复云南大学增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云南大学正式招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至此,云大医学院步入崭新篇章并取得了快速发展。
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临床医学是依托基础和临床理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围绕疾病预防、诊治、康复展开的应用型科学专业。通过教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病患的临床表现,从病因、病机、病理等综合分析辨识疾病,并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的减轻病患痛苦,恢复健康。
培养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和生命科学变革,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具有扎实生物医学知识和全面临床医学技能,具备临床诊治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卫生事业发展,立志服务健康云南,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研究、康复保健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5年,弹性学制为5-7年。
专业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喉与头颈外科学、皮肤性病学、口腔科学、中医学、全科医学。
就业去向
毕业生多在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研究、康复保健单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1人,其中,博导12人,硕导 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系列入选者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大学东陆人才5人。同时,在学校支持下,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教学名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授课教师。
学院和附属医院现已组建了形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教研室,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研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
云南大学医学院恢复建院以来,在学校领导、各相关学院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国家及云南省医学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结合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医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努力致力于医学学科的重建、发展,获得“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获得“云南大学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云南省省级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项;获得2012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已公示完毕);通过“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端人才1名。
在学校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根据国家及云南省医学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有1个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1个“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授权,1个“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授权。在人才培养上强化质量,全面提升学科和专业水平。
机构设置
管理机构
综合办公室
科研机构
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
医学遗传学实验室
云南大学-复旦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联合实验室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李娅佳
院长:陈孝平
常务副院长:李和
党政办公室主任:杨智丽
学生工作办主任:胡艳芳
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医学院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医疗健康行业,一批批医学人才在行业里砥砺奋斗。20世纪30-50年代,云大医学专业培养了诸多优秀的医学大家,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谭慧英(1919年-2005年),1943年毕业,是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后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麻醉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胡素秋(1922年-2015年),1949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成长为云南妇产科专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李秉权(1922年-2005年),1947年7月以优良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成为云南省神经外科学的奠基者,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一生致力于神经外科的进步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云南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全面统筹推进云大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下,医学院现已在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和研究方向上初具特色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自恢复建院以来,医学院于2014年开始招收医学遗传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年已培养学生72人。目前在读博士25名,硕士38名,临床医学本科生147名。医学院将继续秉承“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云大校训,接力赓续培育优秀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科研成果
恢复建院10年来,云南大学医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000余平米,现有2000余台套仪器设备和及相关分析软件,价值7000余万元。医学院已建成全新的“形态学中心实验室”、“机能学中心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临床技能中心”和公共科研平台等教研中心或平台。依托云南大学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省创立团队、云南省高校人类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医学遗传与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的科研平台,医学院实验室共申请获得各类项目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总经费达4000万元。发表SCI论文80篇,申请专利7项,获得“云南大学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云南省省级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2年获 “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附属医院
2020年8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成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是学校目前唯一的直属附属医院。云大附属医院长期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科设置齐全,临床教学经验丰富,共有47个临床医技科室。现有普通外科、康复医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省院共建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有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4个云南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8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8个省级临床中心和基地。先后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