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娑罗双(Shorea assamica Dyer)是龙脑香科娑罗双属植物,乔木,高40-50米,具白色芳香树脂;树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呈不规则的鳞片状剥落。叶近革质,全缘,卵状椭圆形或琴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花萼裂片5枚,长约8毫米,内面2枚为披针形,长约6毫米,均被灰黄色的绒毛。果实具增大的3长2短的翅或近等长的翅,长的为线状长圆形,具纵脉10-14条,短的为线状披针形,基部变宽包围果实。花期6-7月,果期12-1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40-50米,具白色芳香树脂;树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呈不规则的鳞片状剥落。小枝密被灰黄色茸毛,具圆形皮孔。叶近革质,全缘,卵状椭圆形或琴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中脉明显凹陷,凹陷部分具长绒毛,侧脉12-19对,羽状,具明显的网脉;叶柄长约1厘米,密被灰黄色的绒毛;托叶长圆形或镰状卵形,长约2厘米,具纵脉10-11条,密被灰黄色的茸毛。
花萼裂片5枚,覆瓦状排列,外面3枚椭圆形,长约8毫米,内面2枚为披针形,长约6毫米,均被灰黄色的绒毛;花瓣5枚,黄白色,旋转排列,长椭圆形,具纵脉11条,外面具贴生的绒毛;雄蕊30枚,两轮排列,花药卵形,药隔附属体丝状,长约3毫米;
子房3室,被疏毛,花柱细柱状,柱头3裂。果实具增大的3长2短的翅或近等长的翅,长的为线状长圆形,长8-10厘米,宽约1.5厘米,具纵脉10-14条,短的为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均被短绒毛,基部变宽包围果实。花期6-7月,果期12-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区。多生于缓丘的下部、河流沿岸、箐沟等水湿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山脊及山坡中上部比较少见。土壤为花岗岩上发育的
砖红壤,士层深厚、肥沃、湿润。
分布地区属于
热带季风气候,旱季较长。年平均气温22.2℃,月最高平均气温29.2℃,极值37℃;月最低平均气温16.3℃,极值5℃,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8100℃,年降雨量2989.2毫米,相对湿度82%。具有高温、多雨、越冬条件优越等特点,但由于受
西南季风和热带大陆气团的交替作用,具有干湿季节极其分明的特点。一般4月进入雨季,10月结束,其中5-9月雨量比较集中,占全年降水的88%,11月至次年的3月为旱季,降水不到全年雨量的12%。冬季也很少降雾。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在中国云南分布于盈江县昔马公社那邦大队和铜壁关公社建边大队,揭羊河及南奔河(董崩河)流域,顺河谷呈走廊状分布。在那邦主要分布于昔马河及那渣河河谷一带,在建边主要分布于刀弄及浪束的南弃河河谷,分布区域不宽。
主要价值
园林
云南娑罗双是一个喜光耐荫、喜潮湿、寿命长、病虫害少的优良树种,株形优美、四季常绿,白花红果、秀色可餐,是热带地区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的理想选材。
生态
云南娑罗双又是良好的生态树种,其树干通直坚挺、根部有较强的萌生力、萌芽力较强。它发达无比的根系对保持水土、涵蓄水源有显著效果,是中国南方生态公益林建设理想的树种选择。
经济
云南娑罗双树干挺直,分枝高,径级大,尖削度小、节少,出材量高。其木材为散孔材,心边材明显,边材黄白色,心材黄褐色,其木材比重及硬度中等,干缩差异大;木材纹理直,结构中至略粗,加工性能良好,可供旋切工业、建筑、装修等多种用途。云南娑罗双树干中的白色树脂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研究
云南娑罗双是婆罗双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唯一代表种类,对研究中国热带植物区系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一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物种现状:稀有种。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主要树种之一,由于毁林开荒的严重破坏,森林面积日益缩小境恶化,更新因难,将有灭绝的危险。
保护措施:中国产地已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保护。植物学及林业机构应积极加以引种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