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研机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创立于1912年,是云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唯一农业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院史追溯
1912年,民国政府在昆明创办了省农事试验场,在蒙自草坝成立现代农业试验所,并建设了中国第一口农村沼气池。
1936年,云南省开蒙垦殖局成立。
1938年,云南成立稻麦改进所,在车佛南茶区筹建“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
1940年,省农事试验场并入稻麦改进所。
1946年,建立云南农业改进所。
1949年,垦殖局撤销,另成立草坝垦殖区管理处。
1950年,省政府组建了云南省农业试验站。
1951年,原草坝垦殖区管理处与蚕业新村公司合并改组,定名为云南省农林厅草坝农场,隶属农林厅。南糯山成立“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56年,西南蚕丝公司草坝制种场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厅草坝蚕种场。同年,食品工业部制糖工业管理局云南甘蔗试验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前身)在开远县成立。
正式成立
1958年,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同年,云南甘蔗试验站下放云南省轻工厅领导,更名为云南省轻工研究所开远工作站。
1961年,云南甘蔗试验站下放红河州领导,同时开远甘蔗试验站和曲溪棉作试验站合并成红河州作物研究所。
1963年,红河州作物研究所收归云南省农业厅领导,改名开远甘蔗试验站。
1970年,草坝蚕种场下放由红河州革委会领导管理。
1973年,草坝蚕种场更名为云南省蚕桑研究所。
1974年,开远甘蔗试验站划归云南省农业厅领导,改名为云南省甘蔗科学研究所。
1976年,撤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并对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甘蔗研究所等所实行全面领导,云南省甘蔗科学研究所划归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改名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1979年,云南省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成立。
1990年,蚕桑科学研究所和蜜蜂研究所合并为蚕桑蜜蜂研究所。
2005年,云南省农科院红瑞柠檬研究所成立。
2010年,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柠檬研究划入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
2023年9月1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怒江分院揭牌仪式在泸水举行。
2024年3月14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龙泉山生态工业园区揭牌成立。3月27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曲靖分院揭牌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科学院有在职职工1671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315人,其中正高级人员224人,副高级人员429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4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院士后备人才)2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2人,云南产业技术领军人才9人;引进9名院士专家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院内35名专家获准设立38个专家基层工作站;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115人,省委联系专家23人,省级团队10个,农业部团队3个,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人,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含海外高层人才)10人;全院29名专家担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48名专家担任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专家。
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番兴明、程在全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王继华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番兴明、吴才文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王继华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番兴明
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王继华
云南省“云岭学者”(2人):唐开学、张仲凯
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袁平荣、番兴明、王继华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全院下设17个专业研究所,其中昆明有11个研究所,其他6个研究所分布在楚雄、保山、红河、版纳、丽江等5个州(市);拥有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73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水稻改良(云南)分中心、国家果树种质云南特有果树砧木资源圃、中国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昆明)、国家糖料云南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
农业部科研机构(5个):农业部南方大豆原原种繁育中心、农业部南方高原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花卉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昆明)分中心
云南省科研机构(3个):云南省农作物原原种繁育中心、云南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共建科研机构(7个):共建云南省农科院文山丘北辣椒研究所、共建云南省农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共建云南省农科院曲靖万寿菊研究所、共建云南省农科院文山药用植物试验研究基地、共建云南省农科院红瑞柠檬研究所、共建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共建云南省农科院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茶研究院
院属研究所(17个):粮食作物研究所、园艺作物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国际农业研究所、茶叶研究所、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蚕桑蜂蜜研究所、甘蔗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所
设备资源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院内有7类数据库资源可供搜索。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院内有9类品种作物资源可供查询。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十二五”以来,全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认、鉴)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236个,国审品种数占全省的100%;新品种保护授权70项、专利授权195项。
学术期刊
云南农业科技》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入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
西南农业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库源期刊。
荣誉表彰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科学院与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大理学院等6所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2007年,机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签订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协议,在院内建立了云南教学点。
农业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机构官网显示,科学院内科技人员56人次入选各合作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63人,在院内攻读研究生80余人;院内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8千元/人至1.1万元/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为博士研究生每年3万元/人,硕士每年2万元/人。
文化传统
院训
笃耕云岭、致惠民生
院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标由蓝色与绿色两个同心圆组成,科学院中英文环绕在外部蓝色同心圆,内部下方有科学院英文缩写“YAAS”,两边环绕着黄色的麦穗;中心有一个飞舞的白色标识,类似于人形以及植物胚芽,象征人民生活与农业的息息相关。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院简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大事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19: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