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盖阴石蕨(学名: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植物,植株高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6毫米,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叶远生;柄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浅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光滑。叶脉不甚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几达叶边。叶革质。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侧小脉顶端,每裂片1-3枚;囊群盖宽杯形,高稍过于宽,两侧边大部着生叶面,棕色,有光泽。
植株高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6毫米,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7-8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先端长渐尖,以红棕色的圆形基部盾状着生,黄棕色或棕色,老时渐变为浅灰褐色。
叶远生;柄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浅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光滑;
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6-25厘米,宽14-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为四回羽裂,中部为三回羽裂,向顶部为二回羽裂;
羽片10-15对,互生,基部一对近对生,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一对最大,长8. 5-11厘米,宽4-8厘米,长三角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柄长3-5毫米,三回深羽裂;一回小羽片约10对,互生,上先出,有短柄(长2-3毫米),羽轴上侧的略较短,基部一片与羽轴平行或覆盖羽轴,基部下侧一片最大,长4-5. 5厘米,宽2-2. 5厘米,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短渐尖,斜展,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5-7对,互生,上先出,上侧的有时略短,下侧的长8-15毫米,宽5-6毫米,椭圆形,钝头,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下延,深羽裂;裂片全缘,先端尖或有小缺刻;从第二对羽片起为椭圆披针形,羽轴基部上侧一片为深羽裂,其余的下侧为全缘,上侧有2-3个裂片。
叶脉不甚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几达叶边。叶革质,干后上面浅褐色,下面棕色,无毛。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侧小脉顶端,每裂片1-3枚;囊群盖宽杯形,高稍过于宽,两侧边大部着生叶面,棕色,有光泽。
分布于越南、老挝、印度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湖南、贵州、重庆和云南西北部(泸水、福贡、漾濞、勐海、孟连、临沧等)。生长于海拔950-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上或岩石上。喜温暖及湿环境,喜光,不耐寒,附生植物,可在疏松壤士或附生基质中生长。生长适温15-30℃。
孢子未成熟时成白色或乳白色,成熟时成褐色。一般在春、夏季进行选择外观棕褐色,孢子囊未开裂的孢子囊群,用干净的剪刀将带孢子的叶片剪下,放入纸袋中风干待用。将选好的孢子均匀的撒在配置好的基质上,稍微的盖一层基质就可。盖上玻璃或塑料薄膜需要进行保湿,要求温度保持在25℃,湿度80%以上,光照每天保持4小时以上。将播种好的容器移到温床或培养箱中培养,1个月后孢子萌发、长出幼小原丝体,然后长成扁平心脏形或带状的配子体。1个月后即可发芽。当新叶长到3-4片时,再进行分栽。1-2周后移到温床外,小苗长大后,进行第二次移栽或定植。经过四个月左右的培养,就可长成一盆郁郁葱葱的杯盖阴石蕨。
一般于3-4月份结合春季换盆时进行,也可在生长季随时进行。在春季、把整个植株从盆中倒出,脱去土团,根据需要用手或利刀将一株从顺势分割成3-5丛,分株时要小心,不要伤及生长点,并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要求保证每从都有根系,每株均要带有叶。剪掉衰老的枝叶和受损伤的根、枝叶。进行分栽,栽植时要栽到原来的土印处,不可栽过深也不可栽过浅。然后浇透水,放在半荫环境中2-3周,既能成活。
在每年的5月份,在叶片成熟或半成熟季节,选取生长健壮的根状茎,切取带2-3叶的根状茎顶端部分,置于沙床上固定。放在半阴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每天进行喷水,以保持湿度。其生根的适宜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约80-90%,土壤湿度约70-80%,保湿约一个月后长出新叶、发出新根。生根后,将植株移入容器中进行培育,经过约2周的养护,即可上盆栽。
温度控制在18-26℃,杯盖阴石蕨在中国北方必须温室越冬。高温季节应加强通风、降温和遮荫措施来减少对狼尾蕨的危害。保持其周围环境的湿润。除了向根部浇水外,还要满足叶面对水的需要,特别在中国北方干旱的冬季,必须天天向叶面喷酒水雾。在充足的散射光条件下生长良好,忌强光曝晒。要选择略有隐蔽的场所。刚刚移栽分盆的小苗需肥量不大,随着小苗的长大,需肥量逐渐增加。春、夏多施,秋、冬少施或不施。待叶柄基本纤维化后,植株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定植。
杯盖阴石蕨为小型附生蕨,不会开花,属于从生的蕨类观叶植物。该种形体粗犷,叶形飘逸,株型紧凑,粗壮的根状茎密被白毛,形似狼尾,十分独特。可附于树干、山若上栽培,也可丛植于山石边或墙垣边。也常盆栽用于室内的窗台、案几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