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她定居美国,真正悟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哲理。她将在美国加州星岛日报上发表过的多篇文章,编辑成这本散文集《云卷云舒》,以表达其心境。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星岛日报》专栏副刊发表过的散文40篇。作者生逢战争年代,赶上了抗日,经历国内内战参与了各种运动。由湖南到北京,由北京到香港,最后定居美国。尝尽了动荡颠沛,亦享拥过繁华瑰丽,而今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真正悟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作文题目常常是“我的理想”。我从小有几个理想,一是想当老师,一是想当演员。这两个理想都实现了,在北大当了老师,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课期间,天天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也就成了半个演员。还有一个理想,便是当个作家,写文章,出书。在北京我也出过几本书,那是英语教科书,而且是跟别人共同署名的。
退休后在美国定居,一九九九年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开辟了一个专栏,总编辑程怀澄先生对我极为鼓励,文章几乎每周见报,有时一周两篇,鞭策我勤于笔耕。我虽算不上作家,但是在报纸上有一个专栏,有“一席之地”,我已经欢喜不禁了。
我的“另一半”世敏,为了支持我写文章,专门给我买了一部电脑,配上中文软件。每篇文章写好,他帮我校对,作我的第一个读者。文章见报,他要亲自剪下来(嫌我剪得不好),然后拿去复印,因为亲友们喜欢读我的文章。几年下来,剪存的文稿排满了一格书架。亲友们说:出本书吧!二00三年金秋,我自费出了第一本书,是我的散文集,一共印了二百本。我的
忘年交文友、台湾作家黄又兮主动帮我编辑、印刷、出版,她自己已经出版过近十本书,虽然她比我女儿大不了几岁。她的仔细、严谨,使我非常佩服。
另一位忘年交老友马大任教授看了我的书,十分喜欢,说是写得真实、淳朴,应当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他联系了
东方出版社的任超社长,经出版社考虑,决定在北京出版简体字版本,对我来说,这是件梦想成真的事!责任编辑贺畅跟我因此结成了朋友,她的认真负责给我极大的鼓励。
这本散文集,题目是《云卷云舒》,这取自我喜欢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对联出自明朝
洪应明的《
菜根谭》一书,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一般平常,才可以淡泊旷达。
每想到这副名联,我仿佛步入了禅境,心态平和,超然物外。我的曾外祖母
曾广珊是清代名臣
曾国藩的孙女、台湾前“国防部长”
俞大维的母亲,她赠给我母亲(她的外孙女)一幅手书字屏:“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说的也是这种心境。
我由湖南到北京,由北京到香港,最后在美国定居,享受退休生活的闲适,真正体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哲理。我将这本散文集命名为《云卷云舒》,以表达我的心境。
我喜欢写得好的字,由字及人,也就喜欢字写得好的人。当年世敏的一纸情书,字迹清丽,使我怦然心动,我相信那是我接受他的爱情的原因之一。那封情书,我珍藏到今天。我这第一本书,就献给我那“更好的一半”吧!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大学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英语主讲老师郑培蒂拥有近百万学生,她的名字喻户晓,至今学生仍怀念郑老师。退休后她定居美国,真正悟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哲理。
郑培蒂,女,湖南人。一九五七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九六二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留校任教。一九七九年开始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担任英语课主讲,拥有近百万学生。她形象端庄,讲授清晰,至今海内外仍有不少人记得她。一九八一年被选派到英国进修。一九八四年全家到香港定居,先后在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及香港国际学校担任英语和汉语教学,曾多次获得征文写作奖。一九九四年底随丈夫工作调动到美国
旧金山湾区,退休后成为《
星岛日报》的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