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刻石,
掖县(今莱州市)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县天柱山,青州市玲珑山北朝摩崖刻石的总称。是我国北朝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另有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和邹县四山摩崖刻经)之一。
计有刻石42种,传为郑道昭、郑述祖父子书。《魏书》载: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河南荥阳人。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历官中书侍郎,
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以平乐将军衔出任光州(州治掖县)刺史,延昌二年(公元513)转青州刺史。“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常于公务之遐,率僚佐,携道俗,优游四山之上。石刻年款多署“永平四年”,当是他光、青二州任内的遗迹。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其子郑述祖,“踵迹莱边”亦任光州刺史,往巡父迹,不胜感慨,留有诗铭并勒石为纪。云峰刻石种类繁多,有庄严肃穆,宏篇巨制的碑铭,有文辞华丽,描绘山川壮美的诗文,也有轻松愉快,信手挥洒的题记小品。书法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或法度谨严,端庄雄浑,或纵横高迈,以自然之美见长,上承篆隶遗绪,下开隋唐书风。云峰刻石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郑氏家族史等有多方面的意义。云峰刻石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计收《郑羲上、下碑》等刻石七种。嗣后,郑樵《通志》、陈思《宝刻丛编》亦相继著录。乾嘉之际,碑学之风大盛,对此留目者渐多,尤其经包世臣激扬之后,为众多的书法家、金石学家所推崇,著录、研究者达四十余家。对于云峰刻石的书法艺术,历代学者多有评述。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指画本《石鼓》、与草同源,……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品评北朝刻石时,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入妙品上。叶昌炽称誉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兰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关于云峰刻石的书写者,自包世臣之后,世人多认为是郑道昭父子书,但也有学者从刻石所处的位置、书风的差异,刻石的内容等方面考察,认为云峰刻石并非全部为郑氏父子所书,其中一部分出自郑道昭僚佐及道士之手。郑道昭作为地方长官,是这一刊刻工程的主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