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起五一广场,北至胜利街,是条饱经沧桑的老街。
街名来历
先来说说五一路的历史演变。从现存的太原地方志可以看到,金元的时代,太原东郊坊铺相连、人流熙攘。这里就是五一路的前身。
到了明代初年,晋王朱我 (即明太祖朱元璋的四皇子)的老丈人永平侯谢成在给自己的女婿选一块风水宝地建王府时,一眼看上了太原城东郊这块繁华热闹之所,于是把这一块地方圈入了新建的太原城中,这条昔日的东关古道就成为了晋王府直达承恩门 (此时太原城的南门)的大道。
清代中叶,承恩门大街改称“新南门大街”。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义军由新南门占领太原城,为了纪念此次义举,新南门改称“首义门”,新南门大街也易名为 “首义门街”。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修筑了一条南接首义门街,北通松花坡、红市街与新民中街的水泥马路,取名“新开路”。至此,五一路的雏形基本形成。
太原解放后,太原人民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拓宽新建,于1955年9月20日完工。为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之意,取名“五一路”。
如果说有 “太原之最”,那么五一路应该就是太原市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了。
街路建筑
漫步于五一路街头,从气势雄浑的五一广场到工厂毗连的胜利街,上下千余年积淀下来的沧桑感,像陈年的酒一样醉人心脾。
不必说一片片上了年代的低矮聚居平房散发着古旧的味道,不必说路两边的店面墙使用着灰白色的仿古建筑样式,不必说附近乘凉的老街坊挥着扇子就将太原市近代历史说个七七八八,单说旧貌换新颜的拱极门,保留有国学风骨的国民师范学校旧址,位于精营西边街、晋商云集的浑源会馆,早期商业标志性建筑五一大楼,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象征太原城市面貌的五一广场,在五一路这条见证了太原市历史巨变的街道上俯拾皆是……
沿着并州路一直向北,远远地就看见五一路的标志性建筑——
五一广场。穿过广场,便进入了五一路的南段。“记得刚修好五一百货大楼的时候,这里就是全省各地人们买东西的胜地,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80多岁的赵大爷用颤巍巍的手指着眼前的五一百货大楼说。
而今,各种商场越来越多,五一大楼曾经的光芒也逐渐被掩盖,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顾客还对它“情有独钟”,或许只是一种习惯,或许,仅仅是出于对过往的一种怀念。
从五一路往北,走到府东街口,街市的喧嚣逐渐减少,历史和文化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在
太原大学斜对面,有一排很不起眼的土灰色建筑群,这就是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旧址,进入青黑色的砖砌大门,庄严肃穆的校园呈于眼前。
郁郁葱葱的古树枝桠低垂,和平安详地随风低吟;似乎还能听到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曾在这里倾谈国家大事,抒发抱负愿景;遗留的旧校舍饱经风霜依然屹立,一砖一瓦都述说着校园旧事。
“我们看到校舍基本上是后来修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学校占地面积有20公顷,校舍约890间,每年要在各县招收1200多名学生。五一路,其实是从当时学校的中间横穿过去的。”由此不难看出,几十年前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规模之大。
在五一路的最北端,即将竣工的“拱极门”旧貌换新颜,红砖绿瓦的精心修缮,逐渐恢复着它往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