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金木雕工艺
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华金木雕工艺是五华县的传统技艺,五华素有“工匠之乡”的美誉,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金木雕、石雕及竹制工艺。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金木雕源于“木雕之乡”潮汕。清同治年间,五华县安流镇洑溪村村民胡新佑,拜一潮汕木雕老艺人为师,艺成后便在当地承领祠堂、庙宇等木刻装饰。1965年10月,胡新佑的后人在五华办起了工艺美术厂,开始生产传统的雕刻工艺品。翌年,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金木雕工艺在五华流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清同治年间,五华县安流镇洑溪村村民胡新佑,因家贫前往潮汕谋生,拜一木雕老艺人为师,艺成后便在当地承领祠堂、庙宇等木刻装饰。1965年 10月,胡新佑的后人胡云姐、胡云华与18名木雕艺人,在五华办起了工艺美术厂,开始生产传统的雕刻工艺品。翌年,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79年,胡新佑的后人胡云姐作为五华金木雕创作设计的代表人物,参加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杨尚昆出席了大会,并与参会者合影留念。
五华金木雕虽然没有批量生产,五华工艺美术厂也于2009年正式关闭,但曾经在工艺美术厂从事木雕工艺的工人,还在继续发挥余热,在水寨、安流、河东等镇进行家庭式作坊生产。胡志雄作为五华金木雕的“嫡系”,除继承祖传的金木雕技艺外,还将金木雕技艺延伸到泥塑工艺,在寺庙建设领域颇受欢迎。金木雕在五华经历近一个半世纪的洗礼,其雕刻形态、工艺及表现的题材,也逐渐融入了五华特有的社会色彩。
工艺特征
“金木雕”的雕刻技艺主要有通雕、圆雕、浮雕等,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通雕和浮雕为主。五华‘金木雕’技艺属于南派,以通雕为主。就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雕刻技法上则依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无论哪种雕刻技艺,制作一件“金木雕”都要经过10道工序的精雕细琢才能完工,主要工序有绘画、雕刻成粗坯、打磨、上油、上生漆、贴金箔,其中打磨、上油这两道工序需反复进行3次以上。而五华‘金木雕’则是指完成木雕工序之后,再涂以生漆,贴上含金量95%的金箔,可谓金华璀璨。
代表作品
五华金木雕工艺品按造型设计,用手工精雕细刻成型后,涂以生漆,贴上含金量95%的金箔而成。产品主要有花、鸟、虫、草、树木、山、水、对联、寿匾及人物等共200多个品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蟹笼》、《龙虾蟹笼》、《八仙骑八兽》、《四季花鸟》。其中《八仙骑八兽》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银杯奖(最高奖),1991年被广东工艺美术珍藏馆珍藏,《四季花鸟》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金木雕作为五华传统的高级工艺美术品,其蕴含着五华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研究五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给予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传承现状
由于受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加上设备落后,基本靠手工很难进行批量精品生产,最重要的是由于见效慢、出师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大,愿意学这门技术的人并不多。
保护措施
2007年,五华金木雕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月13日,五华金木雕工艺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23:1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