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鲢鱼,黑龙江省黑河市
五大连池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鲢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鲢鱼肉质软嫩,含水量高,刺多、刺硬。鲢鱼腹部富含脂肪,肉质软滑。
内在品质
五大连鲢鱼是在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矿泉水中生长,微量元素尤其是钙和磷含量高,每千克含钙大于8000毫克,含磷大于3500毫克,含镁大于200毫克,含铁大于60毫克,含锌大于6毫克,粗蛋白含量大于18%,粗脂肪小于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大于70%,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地处小兴安岭西侧。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熔岩台地和火山地貌,是中国火山最集中的区域。土壤是熔岩表面风化后形成的,具有母岩石龙岩的特点。经过长期土壤过程,黑土性火山土原腐殖质转化为黑土,棕壤性火山土经暗棕壤化,转化成暗棕壤。土壤酸碱度pH值一般在7.0—7.5之间,土壤肥力优良。
水文情况
五大连池市水资源丰富,讷漠尔河的支流白河,连着5个湖泊,5个湖的容量为10439万立方米。此外区内多矿泉,药泉山下有南泉北泉、翻花泉。五大连池属富营养湖,湖内生长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其中最大的是三池子,面积8.2平方千米。矿泉鲢鱼养殖天然池底泥,底泥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心,无农田残留污染,水源来自于五大连池上游的系列火山泉,水质清洁无污染。
气候情况
五大连池市冬季漫长严冬多雪,夏季短促高温少雨,春季风大干旱,秋季冷凉旱霜,夏季最高气温达37.6℃,冬季最低气温-44.2℃,年有效积温2200度,年平均光照2624小时。年平均风速每秒3.4—4.2米,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区域内没有大型工厂,车辆较少,无大气污染。区内由14座火山及5个堰塞湖组成。年均温—0.5℃,无霜期119天,最大冻深2.47米。年降水量476.3毫米。大豆高产。14座火山锥耸立在开阔的熔岩台地上。火山群有中老期喷发的12座火山,新期喷发的两座—老黑山和火烧山。正是由于新期火山喷发,岩浆溢出,堵塞了当时的河谷——白龙河,形成了5个首尾相接的堰塞湖即五大连池。年平均气温为-2.2℃,年无霜期为89天,年降水量为505.6毫米,年光照实数为2466.6小时,为五大连池鲢鱼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历史渊源
五大连池火山有六十多万年前的早期火山,三十多万年前后的中期火山,还有在(1719—1721)年间喷发的仅有二百八十多年的近期火山。五大连池湖泊是中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湖泊水源主要来源于地下冷矿泉,水质优良,含有多种矿物质。
据《
黑龙江史志》记载:“尔冬吉火山喷发后(即五大连池火山)发生数处含铁之矿泉,其中两处在阿尔山(
药泉山)东五千米,水面泡沫常如煮沸,土人称之为阿尔香(即沸腾之水),达斡尔人知此水可以治病,每年率病人来饮于此。”
1984年,五大连池风景区开发,渔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发展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品种达到十余种。
2017年12月28日,五大连池举行冬季捕鱼活动,首网捕获“矿泉鱼”8万斤,头鱼重22斤。
生产情况
五大连池鲢鱼保护面积为2200公顷,年产矿泉鲢鱼300吨。
产品荣誉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五大连池鲢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五大连池包括八个天然形成的池子:一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五池子、南月牙泡、北月牙泡、药泉湖。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4′─48°48′。
质量技术要求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五大连池鲢鱼养殖的生态环境,环境空气质量,淡水养殖水质,苗种运输、投放、养殖管理、捕捞、运输销售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面生产无公害鲢鱼。
(2)产地环境条件
(2.1)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051—2002要求。
(2.1.1)大气
产地周围没有大气污染源,上风口没有污染源,没有有害气体排放,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要除尘、除硫装置,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标准。
(2.1.2)底泥
底泥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心,无农田残留污染,具有较高土壤肥力。
(2.1.3)水源
水源来自于五大连池上游的系列火山泉,水质清洁无污染,水域上游没有大型用水单位,水源充足,保证养殖期供给量。池区注排水方便、水利设施齐全。
(2.1.4)交通
要求道路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水产品苗种及产品运输。
(3)苗种选择
(3.1)除选择高产、高效益的品种外,考虑到对病害的抗御能力,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3.2)选择苗种应大小一致,体质健壮,无伤,活动力强,品种纯,生长速度快的苗种。
(4)苗种检疫
苗种经检疫检测没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鲢春病毒血症,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鱼鳃霉病,并且不带其他病菌及寄生虫类鱼病的苗种。
(5)苗种运输
(5.1)运输材料
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灌原塘水或地下水,水量为容器袋容量的三分之一为宜,水质符合生产A级绿色食品用水标准,每袋2000—2500尾。
(5.2)鱼种运输
采用充氧篓运输,篓内装水用原塘水或地下水,水质应符合生产A级绿色食品用水标准,短途运输鱼水比为2:1,长途运输鱼水比为1:1。途中需换水,水质应符合标准才能使用。
(6)苗种消毒
运回后的苗种要用1%的食盐水浸浴5—20分钟,可有效杀灭病原,预防疾病。
(7)苗种投放
苗种入池,选择库区上风口处投放,操作动作要轻,要快,不能弄伤鱼体,以防伤口感染病菌。
(8)养殖管理
(8.1)鲢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白鲢以浮游植物为主,如硅藻、甲藻、金黄藻、黄藻等。花鲢(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也食藻类。五大连池中有鲢鱼所需的大量天然饵料,能够充分的满足其生长需要,因此不需要投入人工饵料。
(8.2)全天巡池,观察鱼的活动及其摄食情况和有无逃鱼情况。日测量水温3次,适度调节水的放流量,以保持鱼塘水质新鲜,及时清除库内污染物,保持库水清洁。
(8.3)作好放养记录:每天记录水温、流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量测定,鱼类活动情况,摄食情况,进水流量,排污,出鱼和投放情况,记录应保持该批水产品出池二年以上。
(8.4)定期检查:检查鱼的生长情况,检查鱼的大小、品种、生长速度。
(8.5)加强水质监测管理。坚持对养殖用水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温、酸碱度、溶解度、透明度、化学耗氧量、有害生物、病原体等各方面情况监测管理。
(9)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定期消毒,自然放养的原则。应定期全库泼洒生石灰,每月以10千克/亩泼洒。一是起消毒,二是起调节钙质的作用。
(10)捕捞
捕捞采取网捕,禁止使用电捕、药捕等破坏资源、污染水体、影响水产品品质的捕捞方式和方法。
(11)运输
短途运输采取敞口(铺塑料布或帆布)箱式装水运输长途运输采用活鱼运输车运输。尽量保持活鱼入市,禁止使用化学防腐剂和保鲜剂。
(12)销售
捕捞出的水产品要达到商品鱼规格,经检疫无病后并附产品标签方可进入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