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夜》是1835年缪塞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出自《四夜组诗》。
诗歌原文
作者:法国缪塞五月之夜
(节选)
缪 斯诗人,拿起你的琴,并请你给我一吻;
蔷薇花儿已感到它的蓓蕾在绽开。
今夜春光来到了;很快就熏风解愠;
鹤鸽鸟儿已经在等着黎明的到来,
它已经开始飞到新绿的丛中栖隐。
诗人,拿起你的琴,并请你给我一吻。
诗人
在这条山谷里多么黑暗!
我似乎看到个模糊形象
在那边树林上缓缓飘行;
它来自那一带芊绵草地,
脚尖儿轻轻地掠过芳菲。
好一个梦想呵,真是离奇!
现在它不见了,杳无踪影。
缪 斯
诗人,拿起你的琴;细草坪上的良夜
在它香的纱幕里轻轻摇荡着春风。
玫瑰花儿还正在含着苞,春心未泄,
它准备着拼一死醉倒那钿色狂蜂。
你听呵!万籁俱寂;该想到你的爱人。
今夜那菩提树下,荫棚儿密叶森森,
夕阳给它留下了渐转温和的别意。
今夜是百花齐放:长生不老的自然,
充满着幽香、软语,到处是情爱缠绵,
像一对少年夫妻喜气洋洋的床席。
诗 人
我的心为什么这样跳跃?
我心里是什么这样翻搅
使得我感觉到这样惊慌?
可不是有人在敲我的门?
为什么我这盏半灭的灯
又发出这样眩人的光亮?
帝呵!我浑身都在发抖。
谁来了呀?谁在叫我?——没有。
只有我一人,钟在报时候。
呵!多么寂寞呵! 多么凄凉!
缪 斯
诗人,拿起你的琴;年少青春的醇酒
在上帝的血管中今夜里开始发酵。
我的胸无法安宁;快感压得它难受,
这燥热的风儿呵吹得我唇儿发焦。
呵!好个懒孩子呵!你看!我多么美丽!
难道你就忘记了我们最初的一吻?
那时你多苍白呀,刚触到我的羽翼
你含着满眶热泪就往我怀里一滚!
啊!我抚慰过你的一个苦痛的创伤!
当时你很年轻哩,就已经苦于爱恋。
今夜要你安慰我,我正在苦于希望;
我需要恳求祈祷才能捱得到明天。
诗人
可是你呀,这唤我的声音,
我可怜的缪斯呵,可是你?
我的花呵!我的不朽之神!
只有你才真是纯洁忠贞,只有你还对我有些情意!
是呵,是你,我的金发美人!
真是你,我的姐姐和导师!
我感到透过这夜影幽深,
你那金缕衣拂着我周身,
它的光溜进了我的心室。
缪 斯
诗人,拿起你的琴;是我呀,你的神明,
我看你今天夜里既愁苦而又沉寂,
仿佛鸟儿听到了它的雏鸟的呼声,
我就特意下凡来好同你一同啼泣。
来,你在伤心,朋友。你定有难言之痛,
一定有点什么事在你的心里呻吟;
你又爱上什么了,和尘世之爱相同,
一个欢乐的假象,一个幸福的幻影。
来吧,我们凭上帝来歌唱你的心思,
歌唱你失去的那种种悲欢往事;
我们一吻就飞到一个陌生的乡国。
我们随便唤醒着你那生命的回音,
我们来随便谈谈光荣、幸福和痴心,
可是都要当作梦,并且要想到就说……
快!快!拿起你的琴!我再也不能缄默;
我的翅膀催着我要乘春气而上升。
‘要把我吹去了,远离尘世的烟罗。
快流.一滴泪!上帝听着我;不能再等。
诗 人
我的亲姐姐,如果你要的
只是我眼睛里的一滴泪,
只是朋友唇上的一个吻,
我都能满足你,没有困难;
如果你现在又飞上天关,
可千万记着我们的情分。
我现在既不愿歌唱希望,
也不愿歌唱幸福和光荣,
唉!连痛苦我也不愿歌唱。
人一定要嘴里不声不响,
才能听得见低诉的心声。
缪 斯
难道你就以为我也和那秋风一般,
直跑到坟墓上去贪饮着人的眼泪,
把人的痛苦只当无所谓的一滴水?
诗人呵!来一吻吧,让我来吻你一番。
我要拔去的恶草就是你这种疏慵;
要知道你的痛苦本来就属于天公。
你的青春忍受的不论是什么烦忧,
既然是黑色天神伤了你内心深处,
这种神圣的创伤尽可以让馆恶化;
只有伟大的痛苦才能使我们伟大。
是你也莫以为有了痛苦来折磨
你的声音在尘世就应该保持沉默。
是失望的歌声就越是歌中至美,
有些不朽的诗篇都是纯粹的啜泣。
当鹈鹕①飞了很久,感觉到精力不逮,
晚雾朦胧之际回到它芦里窝巢,
远远地望到它向水面降落下来,
它的雏儿饿极了,一齐在岸上奔跑。
它们向父亲跑去,发着喜悦的叫声,
以为有了猎获了,大可以饱餐一顿,
一面摆动着长嘴在丑的嗉袋面前。
而它却一步步地走向高耸的矶头,
用它低垂的双翅掩护着它的群雏,
像个愁郁的渔翁抬起眼望着云天。
它的胸脯开裂了,鲜的血往下直流;
原来深沉的海底它已经搜求净尽:
海洋都是空空的,海滩也一无所有,
作为一切的粮食它只带回一颗心。
它凄黯地、默然地躺在那石矾之上,
让儿子们分享着它那为父的心肠,
用它那无上的爱抚慰着它的创伤,
看着它血的乳汁从它的胸中流出,
它在死的筵席上瘫下了,站立不住,
它陶醉了,陶醉于快感、慈爱与惊慌。
但也有时正当它作着神圣的牺牲,
它感到倦于忍受一个太长的苦刑,
唯恐它的孩子们不让它一下死亡,
于是它又跳起来迎着风张开翅膀,
狠啄一下它的心,带着野蛮的一叫,
它在夜间告别的声音是这样悲凄,
岸上海禽一听到都纷纷惊起飞逃,
迟滞滩头的行客正愁着归路迢迢,
一感到死亡经过也默念一声上帝。
诗人,凡是大诗人所做的都是如此。
他们让芸芸众生享乐着,淋漓酣畅:
但是他们为众生舍命毒的筵席,
大部分也都和鹈鹕的筵席
当他们这样说着希望曾如何被骗,
说着忧伤和弃置,说着恋爱和负心,
不是和谐乐曲,为的是开豁胸襟,
他们的高咏长歌都仿佛是些利剑:
剑在空中飞舞着,看得人目眩神迷,
是剑上总挂着鲜的血点点滴滴。
诗人
呵!缪斯呵!你无餍的幻影,
可不要向我要求这样多。
当猛烈的风飚正在过境,
人在流沙上能写下什么?
我不是没见过那种时光,
我的青春就在我的嘴上,
像乌儿一般的歌声不绝;
可是我受过严重的苦刑,
我所能说出的哪怕再轻,
如果我把它谱上我的琴,
琴也会像芦苇一般断折。
(范希衡译)
诗歌注释
①鹈鹕的故事在欧洲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曾见于《圣经》。这种水禽,喉下端有一个薄膜嗉袋,贮藏捕获的鱼虾;回巢后自己用长嘴压胸,挤出鱼虾,供雏儿啄食;人们远远望见,就以为它在啄出自己的心脏喂养雏儿。
诗歌鉴赏
阿尔弗雷·德·缪塞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1833年,青年诗人缪塞结识了女作家乔治·桑,从此开始了悲喜交加的感情历程。1834年之后,缪塞和乔治·桑恋情的夭折,使他万分沮丧,这次失恋造成的挫折感成了缪塞以后生活中一道深深的创伤,给他带来了终生的创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缪塞都没有从中解脱出来。但它从另一个方面,,又激发了缪塞的诗情,使这位歌唱爱情的大诗人,找到了抒写不朽之作的契机和切入口。他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而他又想尽力去摆脱这种情绪,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缪塞创作出了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诗篇,如抒情诗《四夜》、《露西》及《出版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夜》,即《五月之夜》、《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十月之夜》,文学史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四夜组诗”。组诗表达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从失恋的痛苦到对新生活的希望,从失意的孤独到对慰藉的渴盼,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凄婉动人。缪塞的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都更注意诗句的形式美,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
《五月之夜》采用了诗人与文艺女神缪斯对述的形式,使得全诗从结构上讲既规整,又活泼。诗人对着自己面前的这位女神倾诉衷肠,就像对着一位无微不至关怀自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苦恼,情感的表现十分自然、细腻。我们也可以把诗人和女神看作缪塞灵魂深处的两个声;一个沉溺男子痛苦,另一个在痛苦中挣扎。诗人与缪斯女神的激情对话透露了他与乔治,桑热恋逝去后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大声呐喊:“是时候了,黑暗到了”,现实社会只是一个“黑暗的山谷”,原来美丽的幻梦,“已悄悄隐去,再也看不见”。诗人祈求女神的安慰,并渴望她将他带到一处可以遗忘一切的地方。诗神则提出种种诗题,企盼他重新操起诗人的五弦琴。
在本节选的开头,缪斯安慰诗人,蔷薇花正在绽放,春光在夜色中来临,鹡鸽鸟儿栖隐在新绿丛中等待黎明的到来,诗人应该拿起琴来歌唱了。但诗人却答道,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如同一个离奇的梦想,已经杏无踪影。缪斯鼓励诗人拿起琴来歌唱,春风摇荡的夜晚,玫瑰花含苞待放,正准备着一泄芬芳醉倒狂蜂呢!长生不老的自然到处是情爱缠绵,百花齐放的晚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可诗人的内心依然跳跃惊慌,寂寞凄凉。缪斯希望诗人不要懒散,就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诗的怀抱中抚慰过创伤一样,诗人可以用诗歌来摆脱痛苦。
在缪斯的呼唤声中,失意中的诗人感觉到只有在诗的创作中才能获得抚慰,在失去爱情之后,只有诗歌对于他才是纯洁忠贞、情意依旧。缪斯就如1司他的姐姐和导师,现在又是他的神明,她劝慰诗人拿起琴来,用歌唱来缅怀悲欢往事,唤醒生命的回音,不能沉湎于往事而继续沉默等待下去了,否则她将乘春气而去,远离尘世了。但诗人内心的痛苦并没有因诗神的劝导而减轻,他实在无心歌唱。现实的生活是残酷的,诗人在女神的翅膀的庇护下掠过的仍是无望的旅程。诗人重新回到失望之中,既不想歌唱希望,也不想歌唱光荣和幸福,连痛苦也不想歌唱。
缪斯告诉诗人,她不会如同秋风一样无情地坐视诗人的苦痛,她要诗人摆脱疏慵的心态,无论青春遭遇了怎样的烦忧,因为这创伤是神圣的,“只有伟大的痛苦才能使我们伟大”,不能因为痛苦的折磨而保持沉默,相反“越是失望的歌声就越是歌中至美;/有些不朽的诗篇都是纯粹的啜泣”。诗人要像为父的鹈鹕一样,为了保护雏鸟,用无上的爱作出神圣的牺牲,以血乳来喂养雏儿,使它们免于死亡。凡是大诗人所做的都是如此,他们为众生舍命提供的筵席,让芸芸众生享乐着,淋漓酣畅。但诗人依然绝望,他无法做到这一切,就像不能在烈风席卷的流沙上留下些什么。
诗中充满了失望、悲观的情绪,笼罩着一种绝望的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一代青年在悲观、失望中痛苦挣扎的情景。这一面与乔治,桑的分手造成了缪塞情感上的巨大挫折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使缪塞的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幻灭的情绪造成了他思想的波荡和意志的消沉。他身上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世纪病”,显然不是爱情可以治愈的。
缪塞在诗歌创作中强调“言为心声”,反对矫揉造作,无痛呻吟,主张写诗要“言之有物”,要把“表达思想置于第一位”。他曾说过:“诗句虽是手写出的,说话的却是心。”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一观点。诗人没有运用深奥的象征手法去营造抽象的意境,而是借助简白晓畅的语言,真切流露了诗人的感情,一泻无遗地唱出了自己心灵的忧伤。诗句优美、流畅,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丰富的想象,使诗歌具有一种巨大的空间感;充沛的情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对于情感和痛苦的沉溺,缪塞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派灵魂的诗人。(李世杰)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Alfred de Musset,1810-1857),生于巴黎一个官吏家庭。臼剁爱好文艺,十三四岁时就开始写诗。十八岁参加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文社,经常朗诵自己的诗作,被誉为早熟的天才。二十岁发表抒情诗集《西班牙与意大利故事》,凭想象写出浓烈的异国情调。1833年出版著名长诗《罗拉》,开始流露彷徨不安的情绪。同年与比他年长六岁的女作家乔治·桑结识,很快发展成为爱情,两人同游意大利,但不久关系就发生挫折,至1835年彻底破裂,使缪塞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陆续写出抒情诗《四夜组诗》:《五月之夜》(1835)、《十二月之夜》(1835)、《八月之夜》(1836)、《十月之夜》(1837),表达自己苦闷、绝望的心情。1833年至1838年是缪塞思想最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除上述诗歌以外,他还著有剧本《任性的玛利亚娜》(1833)、《
勿以爱情为戏》(1834)、《洛朗查丘》(1834),诗歌《出版法》(1835)、《致拉马丁书简》(1836),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1836),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说等。随着他的思想日渐消沉,他的创作也日渐稀少。由于生活放荡不羁,酗酒无度,健康迅速恶化。185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五年后在巴黎去世,卒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