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禁
中医术语
五禁在《内经》中有两处代指,一是《五味》篇中的五味所禁的简称,一是《灵枢经》篇名,文中着重介绍了针刺的禁忌,如时间、手法等。
解读
1、五味所禁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因五脏已病,故不宜以其相克之味更令其虚。《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张志聪曰:“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病则气虚,故无令多食,盖少则补,多则反伤其气。”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2、《灵枢经》篇名
本篇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针刺五禁的内容,即故名。
中医应用
一、五味所禁
1、指导遣方用药。
五味所入是治疗疾病,遣方用药的基础理论,而五味调制也有禁区,即五味所禁。五味入五脏各有偏好,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五脏患病时,必有所不胜之味,以肝病为例,肝病禁辛,肝属木,辛属金,金克木,故肝病禁辛,慎用辛药以防加重;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属木,筋味肝之体,筋病时,不胜本脏之味,故少用酸药以防加重。
2、指导病时的饮食禁忌。
正常情况下五味对所主脏腑有滋生作用,但是五味太过易伤五脏,特别是在疾病的情况下。比如酸味入肝补肝,有利于肝对筋的濡养,但是味过于酸,反能伤肝引起肝气偏胜。要根据五脏所病而选择五味禁忌,故肝病筋病患者当忌食酸味,其他类推。
3、根据五行生克确定忌口内容。
脏腑之间存在生克承制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五脏间的抑制和约束是一种良性循环。在病理情况下可能会抑制太过,此时当忌口加剧五脏间病理相克的饮食。因此《灵枢·五味》提出“五禁”。“肝病禁辛……肺病禁苦。”即服用辛味食物可助肺金,肺金太过可克伐肝木,故应当忌口,其他类推。
二、《灵枢》五禁
文中关于针刺禁忌,有时间上的禁忌;有针刺手法上的禁忌,名五夺;有五组预后不良证的表现,名五逆。
1、时间上的禁忌:
逢甲、乙日的时候,不要针刺头部,也不可用发蒙的针法针刺耳内。逢丙、丁日的时候,不要用振埃法针刺肩、喉及廉泉穴。逢戊、己日的时候,不可针刺腹部,也不可用去爪法逐水。逢庚、辛日的时候,不可针刺股膝部的穴位。逢壬、癸日的时候,不要计刺足胫部的穴位。这就是所谓五禁。
2、五夺,为五种不能用泻法的情况:
一为久病形体瘦削,虚弱已极,二是大出血之后,全身各部分都缺乏血液的营养;三是大汗之后,津液缺乏;四是大泄之后,体力陷于衰弱;五是新产的产妇或在大出血之后,引起严重血虚者。
3、五组预后不良的病症:
热性病,脉不数,出汗之后,脉大而急数,是一逆;患泻下病,脉洪大,是二逆;长期患著痹,肘膝等处高起的肌肉破溃,身体发热,而脉搏或一手或两手亦难以摸到,是三逆;久病肠癖沃沫,精遗,淋浊,盗汗等阴血受损之病,致形体消瘦,若身体发热,肤色苍白,大便下凝血块,血块很多,病情深重,是四逆;久发寒热致形体消瘦,脉坚硬搏指的,是五逆。
针有五禁,实为避免引发临床医疗事故的要则。针刺治病,同样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2 22:48
目录
概述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