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才通行于世的《山海经》,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而山经大约是战国后期写成的,包括五篇。
《北山经》论述的范围在今内蒙以南、贺兰山以东、河套以北,南起山西中条山,东至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部),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不包括内蒙和辽、吉、黑等省,也不包括河北省中、东部。有山87座,由西而东分成三次经。其中不少山名今仍可考,不过夸大了各山之间的距离。文中所说的管涔山、漳水、滹沱、洹水、滏水、沁河等名,至今沿用。
《西山经》论述的范围在今秦岭以北,甘肃、青海湖一线,新疆东南角,包括河西走廊,不包括罗布泊。北至宁夏盐池西北、陕西榆林东北一线,东至陕西黄河界。有山77座,由南而北分为四次经,大致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大峡谷以西。
《中山经》论述的范围大致在巴、蜀和以东的湘、鄂、豫部分地区,不包括今滇、黔、桂等省,叙述最为详细,可能是作者最熟悉的地区。包括97座山,分为十二次经,基本上都为东西走向。
《五藏山经》通过这五大地区,基本上对遍及我国各地的地形作出了记述。在各个山列的记述中,又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各地的水文、地貌、动植物、矿物、特产以及神话传说等,记载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五藏山经》首先记述了作者最熟悉的现今晋、豫两省交界地区的
水系分布,然后又相继说明了其他地区的情况。几乎在所有山列的叙述中,都联系到了发源的河流,说明它们的流向、归宿、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湖泊、沼泽等。《五藏山经》共记述358条河流和湖泊,粗略地勾划出了北自黄河、海河流域,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状况。
秦汉以后,人们又将《海经》九篇和《大荒经》四篇与《五藏山经》一起编成《山海经》。这两部分虽然提到一些地理学方面的内容(如《海内北经》和《海内经》讲到朝鲜),但大都不准确。这种不标准很可能是当时作者的度量衡和测量方式与现代测量技术差别巨大,其中有误差也在所难免,这本书仍然告诉了我们古代先民们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观察,和当时的动植物资料,学术价值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