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虚是五脏精气虚损,表现在外的症状的总称,即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概念
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
解读
《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张志聪注:“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又:“五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提示治疗务须维护胃气,才能正气得复。
中医应用
1、五虚的病因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这是一切实证与虚证的基本纲领。
五虚证,属五脏精气严重虚衰之证。亦如张志聪所注:“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脉细”,为气血亏虚。血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赖心气推动,故心气虚则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肾开窍于二阴,肾虚不固,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禁,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大肠失固则久泄滑脱,故“泄利前后”。脾主运化,脾气虚,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甚则“饮食不入”。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故出现怕冷等症。“肝为春生之气,肝气虚故气少”,也即肝之升发疏泄无权,“生发之气”虚少,为狭义的“气少”。而“五虚”中的“气少”是广义的,亦即一身之气衰少。若把“五虚”中的“气少”之证硬用肝气虚来解释,似太牵强附会,不如用一般所说的气虚来解释为妥,也易于理解。五脏是化生与储藏精气之处,是形体强壮的根本。所谓“五藏者,中之守也”,“五藏者,身之强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精气衰竭,不仅难以维持自身之功能,形体百骸亦失其长养,加上“饮食不入”则精气化源断绝,“泄利前后”则精气耗损有出无入,则生命极易告终。
2、五虚治法及预后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虚证必须补益脾肾,以使浆粥能够入胃、泄注能够涩止,精气的化源不绝,外耗终止,五脏得滋,正复有望,则生机尚存。若虚不得补,且外耗不终,则精气日渐亏虚,五虚症状不减或反加重,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