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财神是中国传统信仰的财神。五路财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五位财神组成的财神小团体;可分为大五路财神、小五路财神以及五色财神。
人物设定
关于五路财神的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五路财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五位财神组成的财神小团体。五路财神信仰从宋代开始流行,经历了五圣信仰、五显、五通、五道、五盗、五子等多种形态,最终定型五路财神。
第二种说法:五路财神被视为偏财神,与正财神(如文财神、武财神)相对。他们获得财富的途径和神像所在的位置,使得他们成为民间偏财信仰的代表。在民间,偏财神经常指的就是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
第三种说法:江南地区的《五路财神宝卷》则称有一位孝子,与其四个结义兄弟一起做生意,赚的钱家里堆不下,于是五人决定要做赔本买卖,将钱财散给天下人,但越是想赔本,越是歪打正着地赚更多的钱。他们能赚钱,又愿散财给百姓,就成了广受喜爱的“五路财神”。
第四种说法:民间传说中,财神由路神演化而来,主管东西南北中五路财源,寓意着出门五路,皆可得财。这一观念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自然也应分区管理。因此,拜五路财神,即意味着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
形象演变
形象起源
赵公明是的财神爷。在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赵公明武艺高强,却助纣为虐,去攻打姜子牙。死后,他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而他的徒众则分别被封为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小神。从此,五路财神便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
形象变迁
五路财神,可追溯至印度佛教中的五通神,随佛教传入中国。
明朝以来,江南地区便形成了祭祀五路财神的习俗。其中,五显财神信仰在江西地区尤为流行。传说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因此被称为五显财神。这五路财神分别是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在江西婺源等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区,五显财神信仰依旧盛行。
清代开始,五路成了一路,总称为财神,神像也由群像变为单一神像。老百姓失去了研究五路财神的兴趣,在不少地方将赵玄坛当作五路财神的代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强文化控制,将废除旧习俗包括迎接五路财神等视为“革命”,取消旧历年假日,并派警察劝阻拜年行为,但民众过年热情未减。
1949年,上海解放后,新政府取消迎接五路财神等旧习俗,通过群众性政治运动对过年期间的烧香、祭祖等视为封建迷信的行为进行劝阻和禁止,这些被视作陋俗的习惯迅速消失。
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驰入快车道,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历史上宗教活动场所相继落实政策恢复开放。这个时期,上海市民对五路财神的信仰恢复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
其他记载
五路财神源自朱元璋的传说。传说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并赐田赐财,同时为阵亡将领立庙旌表,荫及妻儿。一日,朱元璋梦见阵亡士卒向他诉说不公,生前为大明江山捐躯,却成为无可依附的游魂野鬼。对此,朱元璋提出解决方案,建议众鬼以五人编为一伍,分赴天下州郡,处处可受血食。众鬼接受并感谢。次日,朱元璋颁诏天下,命各府州县乡里社建五神小庙,供百姓四时祭祀。他宣称这是五路财神托梦,愿为天下赐福送财,但要求处处不失祭享。这一举措得到响应,建造五神庙成为热潮,遍及全国城乡。
在江南地区,有传说五路神姓何,名五路,是元末抗倭英雄,为倭寇所杀,民间祀之为神。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立像供祀,但只能在大门旁边设立路头堂祭祀。后来,何五路被神化为五路财神。也有人认为五路财神和五路神并不相同,因人们常向五路神何五路斟酒祭奠,逐渐以讹传讹,称他为五路财神,并演化为五路财神的像。
在云南纸马中,五路财神往往被表现为五鬼之神,显示了财神与“鬼”之间的某种关联。传说中,五代时期有一伙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找了一位贫困至极的老太太奉为母亲,事事孝顺。从此,他们改恶从善。死后,他们被人们供奉香火,屡显灵异。明代五通神祀中心的老娘庙,便是这五圣的神祠。
内涵分析
五路财神作为形象多变却大都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如忠孝信义仁勇等品质的人物象征,其民间信仰深厚,不仅源于人们单纯“求财”的愿望,更在于这一信仰不断丰富内涵,将健康、平安、好运、幸福等祈愿囊括其中。财神文化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融合了儒家思想、道教及佛教信仰的精髓。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财神形象的构建,实现了价值观上的高度统一。此外,五路财神信仰随着时代和环境变迁不断演变,成为因地制宜、可扎根本土亦可传播海外的信仰文化。
人物关系
人物组合
五路财神有三种组合:
第一种是武财神赵公明和他手下四部正神: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第二种是东路财神比干、南路财神柴荣、西路财神关公、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
第三种是白财神、黄财神、红财神、绿财神、黑财神这五色财神。
人物介绍
五路财神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指的是赵公明及其四位部将。具体来说,除了中路的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东路的招宝天尊萧升、西路的纳珍天尊曹宝、南路的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的利市仙官姚少司。
五路财神的故事源自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演义》:赵公明在开天辟地时修成大道,法力高强,原在三山五岳自在逍遥。因商朝太师闻仲邀请,赵公明与其他截教神仙陈九公、姚少司等助战商朝,与西岐军队交战并屡败对方,期间杀死曹宝、萧升,威名大震。但截教违反天规,最终被正道阐教神仙所败,赵公明亦被杀,魂归封神榜。战争结束后,姜子牙封神,感念赵公明忠勇,封其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让其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部正神,主管迎祥纳福及天下财运,因此被尊称为财神。由于是由赵公明及其四位部将组成,所以也被叫做“小五路财神”。
东路财神
比干:比干是纣王的叔父,王室重臣。因为一腔忠义被妲己陷害挖心而死。因为没有心,所以不偏不倚。作为公正的象征,被百姓封为文财神。
西路财神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关羽为了保护嫂嫂,曾暂时投靠曹操。曹操对他“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待遇非常优厚。但是依然不能改变关羽的心。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六将,最终回到刘备身边。古人称关羽为“义绝”,是义气的化身与象征。因为关羽是西蜀大将,所以民间封其为西路财神。
南路财神柴王爷: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俗称“柴王爷”。小时候柴荣家道中落,他通过经商很快让家族复兴。后来资助养父郭威,平定乱局,问鼎天下。他继位之后,勤政爱民,不忘百姓疾苦,深受人们爱戴。由于柴荣少年时推着小货车一路向南而发财,所以被人们封为南路财神。
北路财神赵公明:赵公明是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属于虚构人物。关于赵公明神话最早的记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那时他的职责是五方瘟神之一。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将其封为武财神。因赵公明出生在中原北地,所以掌管北路财源。
中路财神王亥:王亥是商汤建立商朝之前的君主。他鼓励人们拉着货物外出交易,因为当时外出做这种交易的人,大都是商国的人,所以人们便把搞贸易的都称为“商人”。王亥开辟了中国商业的先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华商始祖”。王亥老祖被道教封为掌管中路财源的神明。
人物评价
五路财神作为中国财神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他们都代表着人们对财富和好运的向往与追求。(当代作家沈泓 评)
五路财神信仰及其传说表达的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表达追求财富的愿望,而财神却有很多位。对于接财神的人来说,接到哪位财神都一样,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后黄景春 评)
社会影响
民间建筑
北京朝阳区西北部的五路居,与五路财神有着不解之缘。传说此地曾有一座财神庙,庙内供奉着五路财神。据说,拜过这五路财神后,便能收尽五方之财,因此这里的香火十分旺盛。后来,有人在庙旁开设了一家小饭馆,取名为“五路居”。民国时期,此地逐渐形成村落,被称为“五路居”村。
中国有些地区还保留着五路财神庙,如台湾省新北市石碇区,就有一处人气较旺的五路财神庙。
民间习俗
古代过年时,人们习惯于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以迎接五路财神的到来。接过五路财神后,大家还会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满怀发财的希望,期盼五路财神能将金银财宝带到家中,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民俗文化
五路财神庙是信徒们向财神求财、借财气、借财运的地方。民间传说,要求事业有成、大发利市者,就要拜正财神;而要求赌运、巧运、签运、从旁门左道获得财源者,则要拜偏财神——五路财神。
大年三十这一天,俗传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在闽南地区,这一天被称为“天神下降”,闽南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祈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每年大年初五,是民俗迎财神的日子。很多地方迎五路财神就是迎赵公明五路财神。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燃放鞭炮、香火,准备牲醴等供品,争先迎接财神,以求得好运和财富。
苏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民国时期民俗小摆件,展现农历正月初五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场景。该摆件按古代仪仗规制设置,依次为:泥塑衙役持开道锣,虎头牌写有“肃静”“回避”字样,黄色金鼓旗绑铜锣并书“金鼓”,官衔牌写有“五路大将军”“敕封关西侯”等字样,随后是“五路财神”“永盈库监督”“执掌天下财源”的牌子,最后是缩小版的抬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