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
穴位名
五里为经络穴位名,①按部位分为手五里与足五里,分属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是临床常用腧穴。②劳宫穴的别名。
概念
1、经穴名。在上肢者称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下肢者称足五里,此处之脉动,为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中“下部天”的测按部位,以候肝气,属足厥阴肝经。2、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劳宫。
解读
五里是针灸常用穴位之一,按部位分为手五里与足五里。穴位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内径》云:“地有五里”。里与理俱通,即理其内,俾使达于外也。二是所处之地而言,就手五里而言,以其所处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向上量之,适得五寸,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古名五里。另有说法五里即劳宫穴别名,详解如下。
中医应用
1、手五里
命名:里,指居言;穴在天府下5寸,正居大脉中央,故名。
类属:归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局部解剖:在肱桡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前缘;深层为桡侧副动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功效:舒筋活络,祛瘀散结。
主治:肘臂挛急,疼痛,瘰疬,咳嗽,吐血,嗜卧身黄,疟疾。
穴解:本穴位于肘关节外上方,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祛风止痛之功,主治肘臂挛急、肘臂疼痛等。如配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治肘臂挛急、疼痛。《针灸资生经》:五里、天井、下廉,治臂肘痛。
本穴具有疏散风热、化痰散结之功,主治瘰疬、疟疾等。如配曲池、少海、支沟、足临泣治痰瘀凝结瘰疬;配支沟、曲池、大椎、液门治疟疾。
大肠与肺相表里,本穴归于手阳明大肠经,有宣肺泻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咳嗽吐血等。如配中府、尺泽、孔最、肺俞治疗咳嗽吐血。
本穴可治疗嗜卧身黄等。如《针灸资生经》:五里、大钟、照海、二间,治嗜卧。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针感:酸麻胀向上臂及前臂放散。
2、足五里
命名:穴当箕门上5寸,与手五里相对而言。
类属:归足厥阴肝经。
定位: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
局部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分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功效:清热利湿,调理下焦。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穴解:本穴归于足厥阴肝经,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小便不通、小腹胀痛、睾丸肿痛等。《甲乙经》: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本穴配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通、小腹胀痛;配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蠡沟治湿热下注睾丸肿痛。
本穴具有健脾法湿、益气化痰之功,主治嗜卧、四肢倦怠等。如配脾俞、足三里、二焦俞、阴陵泉治痰湿困脾嗜卧、四肢倦怠。《千金方》:五里、三阳络、天井、厉兑、三间,主嗜卧,四肢倦怠。
本穴位居阴下,具有益气升陷之功,主治阴挺等。如配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气海治脾虚阴挺。
此外,本穴还治疗颈疬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针感:酸胀向小腹及阴部放散。
3、劳宫穴
命名:手掌为操劳的要所,穴在掌心,故名。
类属:归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荥穴。
定位:掌心横纹中,第三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
局部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掌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分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功效:清心开窍,泻热止痉。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症,口疮,口臭,鹅掌风。
穴解:本穴归于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故有清心化痰、开窍醒神之功,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癫狂、痫症等。如配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治中风昏迷;配人中、十宣、百会、曲泽、委中治中暑昏迷;配人中、上脘、大钟、太冲治痰火扰心狂症;配身柱、本神、丰隆、鸠尾、太冲治风痰痈症。《针灸资生经》:劳宫、大陵治喜笑不止。
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水穴,具有清心泻热、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口疮、口臭、鹅掌风等。如配金津、玉液、内庭、少泽治心脾积热口疮、口臭;《千金方》:劳宫、少泽、三间、太冲主口热,口干,口中烂。《针灸资生经》:劳宫、大陵治心闷,疮痍。
本穴有活血祛瘀、通脉止痛之功,主治心痛等。如配膻中、巨阙、膈俞、阴郗、心俞治瘀血心痛。
刺灸法:直刺0.3一0.5寸,可灸。
针感:局部酸胀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22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