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桥
中国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桥梁
井冈山大桥是1969年2月经毛泽东和林彪批准,于1969年5月开工建设,1970年5月1日建成的桥梁。井冈山大桥全长1090.26米,桥面宽9米,大桥全长1100m,宽10m,为公路桥,工程总投资782.2万元,大桥两端各设两座四角岗楼,饰以红旗、红字浮雕,并书写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34根红缨枪的灯柱,再现了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甚为壮观。
历史沿革
早在1924年,军阀混战,由于战争需要,当地军阀曾在吉安上新码头至河东浮头村的赣江上架设了一座浮桥,这便是吉安赣江上最早的桥。然而这座浮桥搭建的当年就被拆除了。
抗战期间,当时的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泰和县成了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员往来频繁,仅靠永昌渡口难以承受。为适应战时省会交通需要,伪省政府于1939年3月在泰和县南门修建了一座木桥,该桥由木桥、跳板、浮桥三部分结合组成,木桥长400米,人来人往虽然较方便,但很危险,后被洪水冲毁,也没有再修复。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百废待兴、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1950年修复吉安至南昌、吉安至赣江等干线公路,由于赣江的阻隔,吉安通南昌的客货汽车须经吉水县朱山桥汽车渡口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那时的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朱山桥渡口渡轮马力小、载重能力低,来往车辆往往不是因洪水中断交通而误事,就是由于枯水限制了轮渡航行而出现排成长龙等渡现象,货主、司机、旅客叫苦不迭。建桥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呼声。
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为发展交通运输,改善吉安的交通条件,当时的地、市(原县级吉安市,下同)政府在10年动乱时期,排除万难,积极筹建吉安的赣江大桥。1969年3月27日,大桥终于在白鹭洲下游破土动工。参加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干扰和原材料的困难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冲击,于1970年5月1日竣工通车,命名为“井冈山大桥”。井冈山大桥全长1090.26米,桥面宽9米,工程总投资782.2万元(当年价),大桥两端各设两座四角岗楼,饰以红旗、红字浮雕,并书写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34根红缨枪的灯柱,再现了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甚为壮观。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打通吉安往北的通道,结束了吉安市赣江无桥的历史,实现了从浮(木)桥到永久性桥梁的历史跨越。
2024年8月,井冈山大桥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重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航条件影响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压覆矿报告、地震安全性报告等已获批复,初步设计方案即将得到批复。按照大桥重建计划安排,预计今年11月完成所有前期工作,进入大桥拆除施工阶段。 9月13日,从吉安市发展改革委获悉,井冈山大桥重建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复,标志着大桥重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早日开工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1月10日消息,井冈山大桥重建工程施工招标公告已发布,根据公告,大桥重建工程总投资约10.99亿元,计划工期36个月,预计2027年11月底建成通车。12月6日,吉安井冈山大桥拆除重建工程正式启动。
特殊意义
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又一丰硕成果!”井冈山大桥飞架赣江南北,成为当时文革时期北通南昌、南通赣州的交通纽带。在大桥两瑞的桥头堡上,写有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桥头堡顶端高耸钢枪红旗,据《简介》阐释:“标志着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象光芒万丈的灯塔,指引着全中国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为彻底埋葬帝、修、反,打出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而英勇奋斗!”
大桥风范
井冈山大桥桥头堡、栏杆和灯具设计为著名建筑师蔡希熊大师,他尽可能把一些当年的政治语汇进一步形象化,溶入到大桥醒目之处。如桥上的红缨枪灯和毛主席语录牌、桥栏杆的三种花饰,内容为“十万工农下吉安”、“井冈山红旗飘万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惜语录牌和桥栏杆花饰以及引桥部分的红缨枪灯现已拆除。在我国现存的“文革”建筑代表作中,井冈山大桥颇具特色,在建筑语言上,它创造了一种带波普意义的政治艺术符号。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之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6: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