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亚(拼音:yà)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平面图。“亚”字在商代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在现代,“亚”的常用义是次一等的、较差的,也用于译音。
字源演变
亚在甲骨文商代金文中写作图1,商代甲骨文写作图2,字的形体是“十”字轮廓的双钩线。周代早期的金文(图3),形体开始讹变, “十”字四边的端线突出来了,里面转角的地方也变圆了。小篆仅上下两横是拉长的,中间是折笔,作图8。后世隶书、楷书基本沿袭小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中间加一短横的字形(如图4),后世的篆书和隶书中,也有一部分字形保留了这一短横(如图11)。因为繁体“亞”字的笔画比较弯曲,书写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书楷化法把“亞”简化为“亚”,书写也方便得多。
对于“亚”字的初始义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考释,但是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学界普遍认可的定论。不少学者认为“亚”字字形模拟宗庙建筑的形状。《甲骨文合集》30297:“甲骨卜,王马寻〔⿰马歺〕,其御于父甲亚”,句中的“亚”就是指宗庙而言,“父甲亚”就是“父甲”的“亚”,即父甲的宗庙,“多亚”即多个宗庙。也有学者认为“亚”字字形象明堂或墓上享堂的形状。商王大墓有很多是作“亚”字形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古人视死如生,商王大墓的形状应是仿造宗庙或明堂的形状而建。
商代除了商王的大墓作“亚”字形外,在有些铜器的圈足上也有“亚”字形的镂孔,商代族氏铭文(即家族徽标)也常常用“亚”字形作为外框(类似后世商标图案的外框)。这种用于家族徽标外框的“亚”字一般认为是职官的标志,可是难以解释为何有那么多的家族具备同样的职官。商代已经有了“五方”的观念,即以商为中心,代表中央,加上东南西北,构成“五方”。“亚”字字形正像中间一个“方”加上四面的四个“方”的形状,这代表了商人的空间观念。很可能当时的“亚”字形已经由可图示“五方”的一个图形,泛化成一个吉祥美好且时尚流行的图案,因此被商王大墓、铜器装饰和家族徽标所采用。既然“亚”字形是一个吉祥美好且时尚流行的图案,用来作为建筑物的形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亚”字用为某种建筑之义,与“亚”字字形的联系并不如设想的那么简单或直接。如于省吾先生即认为“亚”字字形像建筑的方隅或角落,为训为“区隅”义的“阿”字的古文。如此,上引甲骨文中的“亚”也可能并非指宗庙、明堂或享堂,也存在指宗庙、明堂或享堂中的某个局部或区隅的可能。
后来,“亚”与“恶”开始出现关系。《说文》曰:“恶。过也,从心,亚声。”可见“亚”是“恶”的声符,而“恶”这个字形本身并没有在甲骨文、金文出现,所以可以推测出,“恶”最开始因为与“亚”读音相同,所以借了“亚”的字形来用,而后为了区别两字,又加“心”作为形符,变成一个形声字。“恶”从“亚”得声,出土文献的大量例证也证明“恶”在早期就用“亚”来记录,所以《说文》训“亚”为“丑(醜)”,就相当于训“恶”为“丑(醜)”。
因为同亲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庙,而同亲族之人的关系最多的情况便是胞亲和姻亲,所以“亚”后来引申有可以表达胞亲或者姻亲的关系。如《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毛传:“两婿相谓曰亚。”后世这个“亚”,则改作“娅”。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亚部】衣驾切(yà)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亚部】
“丑也”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故《诅楚文》“亚駞”,《礼记》作“恶池”。《史记》卢绾孙他之封“恶谷”,《汉书》作“亚谷”。宋时玉印曰“周恶夫印”,刘原甫以为即条矦亚父。
“象人局背之形”注:像丑恶之状也。
“衣驾切”注:古音在五部。
“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注:别一义。《易·上系》(《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荀爽“恶”作“亚”,云:次也。《尚书大传》:“王升舟入水,鼓钟恶,观台恶,将舟恶。”郑注:“恶,读为‘亚’。亚,次也。”皆与贾说合。
广韵
衣嫁切,去禡影 ‖ 亞聲暮部(yà)
亞,次也。就也。醜也。衣嫁切。十。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唐韵》《集韵》并衣驾切,鸦去声。《说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尔雅·释言》:亚,次也。《蜀志》:诸葛亮管萧之亚。
又《增韵》:少也。《广韵》:就也。
又姻亚,壻之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诗·小雅》: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别作“娅”。
又《集韵》《正韵》并于加切,音鸦。《前汉·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又赵古则曰:物之岐者曰亚。俗作“丫”、“桠”。
又《正韵》:乌落切。《正讹》:与“垩”同,涂饰墙也。
又与恶同。《史记·卢绾传》:绾孙他人封亚谷侯。《汉书》作“恶谷”。《语林》:宋人有获玉印,文曰“周恶夫印”。刘原父曰:汉条侯印,古“亚”、“恶”二字通用。
又与“滹”通,滹沱。《礼·礼器》作“恶池”。秦《诅楚文》作“亚驼”。
又与“稏”通,稻也。《韵会》“䆉稏”通作“罢亚”。
又《郝敬读书通》“压”通作“亚”。杜甫“上巳宴集诗”(《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花蕊亚枝红。又“入宅诗”(《入宅三首》):花亚欲移竹。并与“压”同。
《字汇》正讹云:“亚”本涂饰字,余皆借义,既为借义所夺,小篆遂从土作“垩”字,又从心作“恶”字以别之。亚、垩、恶本一字,《秦·诅楚文》以“亚驼”代“滹沱”,则因声借用明矣。◎按:《字汇》说是,但俗既习用借义已久,姑载本义于后,以备一字原委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横居上居中。两个竖笔分写在竖中线左右。点起笔横中线,撇写在横中线上。长横居下居中。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二十二祃.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16:3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